秋色渐浓,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刚过去,秋粮的收获全面进入高峰期。来自安徽巢湖、河南延津和驻马店等地的史丹利种植大户近日在央视节日晚会上向全国人民分享了丰收的喜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史丹利(002588.SZ)的“蚯蚓检测”技术亮相备受关注。据了解,史丹利蚯蚓测土实验室会对当地土壤养分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因地制宜给出详细的施肥方案,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从而让种植更加科学高效。
但农业技术推广只是史丹利业务中的“冰山一角”。作为综合性的农业服务商,史丹利以复合肥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同时在粮食收储、农业信息咨询等方面都有所布局。
行业中期业绩大增,营收、净利双增长
2022年上半年,得益于化肥产业链上下游一致性的景气状态,大部分化肥板块上市公司业绩大增,其中就包括史丹利。据其2022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79亿元,同比增长58.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33.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43.93%。
对于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的亮眼成绩,史丹利将其归之于产品销量以及价格的上涨。
一方面,受全球通胀、俄乌冲突的影响,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上涨,供应链紧张,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因此化肥原料价格波动剧烈、涨幅较大,行业内复合肥部分产品创历史新高。为了保证利润空间,史丹利也对产品价格进行多次调整,平均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38.87%。
另一方面,在下游需求端,我国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出台了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叠加全球货币超发导致的高通胀,粮食价格一路走高。这也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种植意愿,拉动了主要化肥消费市场的需求。半年报显示,史丹利的产品销量比上年同期有15.11%的增幅。
具体到产品收入构成来看,氯基复合肥营收达33.3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59.79%,同比增长53.74%。新型肥料及其他业务有明显的增长,营收达11.85亿元,同比增长89.84%,已经发展成为史丹利新的营收支撑。此外,史丹利园艺肥业务在上半年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网实现零售额3975万元,同比增长82.7%,有望增厚公司利润。
除行业因素助推之外,在复合肥领域,史丹利本身就具备品牌、渠道、技术等竞争优势。史丹利曾获得“中国农民喜爱的农资品牌”“中国二十大畅销农资品牌”“中国化工卓越品牌”等荣誉,而且10万多家终端网点已经下沉至县域网络。
然而,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近几年史丹利年报情况来看,公司业绩变动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上游原材料、下游粮食农作物的价格波动,其中原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80%以上。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季的备肥阶段,化肥市场冷暖不均,再加上产业政策的变化,下半年业绩预期增长的风险犹存。
磷产业链布局顺利,打开未来盈利空间
据了解,氮肥(尿素、氯化铵)的价格和供给主要受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影响,而磷肥(磷酸一铵)价格主要受上游磷矿石和硫磺等影响。为了提高公司持续经营和抗风险能力,史丹利在向上延伸产业链方面频频出现新动作。
2021年,史丹利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的方式取得了河北承德黎河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黎河肥业”)51%的股权,而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恰好是磷酸一铵的生产和销售。并购完成后,黎河肥业在2022年3月底就开工筹建100万吨绿色高效复合肥项目,其中包括90万吨/年高端复合肥及配套项目、6万吨/年新型高端水溶肥项目和4万吨/年绿色高效叶面肥项目等。
海通国际研报表示,预计该项目在2022年年底建成投产后,黎河肥业将成为华北和东北地区磷复肥头部企业之一,而史丹利的产品在北方地区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夯实。
在南方地区,史丹利与湖北宜化松滋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滋宜化”)的合作在2022年上半年顺利落地。2022年4月,公司对松滋宜化增资5.40亿元,增资完成后,公司占49%股权。两个月后,史丹利再对松滋宜化增资1.92亿元。
史丹利在半年报中介绍,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在产业链延伸、产销协同、人才技术、产品升级、管理交流等多方面形成战略协同和资源互补,共同推进双方产业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7月,史丹利还与松滋宜化按股权比例共同对合资公司松滋史丹利宜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增资19.98亿元人民币。同时,这家合资公司将投资44.7亿元建设新能源材料前驱体磷酸铁及配套项目。该项目将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新能源材料、精细磷化工、新型肥料等业务发展,实现史丹利在磷化工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该项目抓住新能源市场发展机遇,拓宽公司产业范围,开拓新赛道,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半年报还透露了项目的最新情况,目前土地场平工作已完成,正在开展项目建设招标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