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科创板询价案例增多,主要是因为7月科创板将迎解禁高峰。询价转让有效地将上市前推动企业成长的股东持股,平滑“交棒”给机构投资者,接盘的投资者继续以中长期投资的姿态推动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减少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冲击。
7月解禁数量创开市以来第一
根据Wind统计,7月份科创板开始流通股份数量合计达105.34亿股,单月解禁股份数量排名位居科创板开市以来第一。同时,解禁股份数量较排名次席的2020年7月份的53.11亿股解禁股份数量,增加近一倍。
同时,以24日收盘价计算,今年7月份科创板解禁市值为2636.15亿元,仅次于2020年7月份的3527.37亿元的规模。
与单月解禁高峰相对应的是,2022年也是科创板解禁规模最大的一年。根据Wind统计,全口径下今年科创板解禁规模达11048亿元,高于2020年的8291亿元,略高于2021年的10901亿元。但若剔除上市首日即解禁的首发一般股份及首发机构配售股份,今年科创板解禁规模为10166亿元,相较于过去两年的7459亿元和3835亿元显著增加。
从一级行业看,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国防军工与医药生物7月解禁规模居前,分别达1038.7亿元、702.8亿元、285.6亿元、279.2亿元和225.2亿元;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有色金属、电子和电力设备行业解禁市值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较高,分别为41%、40.5%、21.9%、21%和8.5%。
从二级行业看,半导体、轨交设备、通用设备、电池和医疗器械7月解禁规模居前,分别达848.6亿元、352亿元、229.6亿元、226.2亿元和210亿元;轨交设备、其他电子、通用设备、航空装备和环保设备行业解禁市值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较高,分别为117.8%、90.1%、63%、46.8%和40.3%。
从个股来看,剔除首发解禁,科创板7月共有76只个股解禁。其中,解禁市值在百亿元以上的个股有7只,以电子、机械为主,前三位分别为澜起科技、中微公司、中国通号;解禁数量占总股本比重在50%以上的个股有10只,前三位分别为华兴源创、杭可科技、南微医学。
解禁后短期减持压力或有限
目前来看,科创板解禁的股份类型主要包括四类,分别为首发一般股份、首发机构配售股份、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和首发战略配售股份。在科创板限售股解禁后,股东可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协议转让、询价转让与配售五种方式进行减持。
其中,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是主要减持方式,自科创板开市以来的1030宗减持方案中,集中竞价占比近9成,大宗交易占比也近6成。但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在减持规模及时间上也存在限制,如对于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等所持有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每90天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而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且大宗交易受让方6个月内不得再次转让;与此同时,在年报、半年报披露前30日以及季报、业绩快报、业绩预告披露前10日不得减持等。
6月以来,科创板询价案例增多,仅仅20多天,已有3家公司发布股东询价转让计划书,而年初至今,这一数据为4家。
“市场担心科创板解禁,我们认为影响有限,原因在于,7月科创板解禁高峰主要以‘大非’解禁为主。”浙商证券策略分析师王杨分析认为,“大非”解禁后股价往往易涨;“小非”解禁虽有影响,但1-4月已提前调整,且约260多家公司今年没有“小非”解禁压力,7月“小非”占比较低。
回顾过去两年科创板7月解禁,2020年主要集中在7月16日(主要为中芯国际上市当日首发一般股份与机构配售股份解禁)与7月22日,解禁规模分别为881亿元与1989.9亿元;2021年科创板解禁分布则相对分散,时间窗口较长,单日解禁规模较低,最高7月22日规模为644.9亿元;而今年类似于2020年,解禁窗口期较短,但单日解禁规模更高,7月22日将有2402.8亿元限售股迎来解禁,对市场造成的潜在冲击将更为集中。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则指出,“短期看,科创板集中解禁前后市场易出现波动,主要会受股东减持与市场情绪两个潜在因素影响。而参考过去两年经验,集中解禁对7月科创板股价走势节奏影响较为明显,但实际减持压力并不大,情绪因素是主导,会在解禁窗口期前后放大解禁和减持对股价造成的潜在影响。”
此外,张启尧亦表示,从中长期看,随着限售股大量解禁,流通股数量的增加有望进一步提升科创板交易活跃度,增强机构投资者增配意愿。未来更多筹码进入流通将为机构投资者入场提供更好的市场交易条件,进一步打开增配科创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