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牵头的多国学者合作的研究工作“肌肉密度是髋部再次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一项随访队列研究”在线发表于老年医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王玲医生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创伤骨科杨明辉医生、博士生葛宇峰和放射科博士生刘艳东是共同第一作者,创伤骨科吴新宝教授和放射科程晓光教授为通讯作者。

老年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的骨折”,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针对老年髋部骨折,应尽快手术治疗,争取病人尽早下地活动。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由于卧床等原因会出现废用骨丢失,将加剧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因而髋部再次骨折风险明显升高。

髋部脆骨折通常是一个“前哨事件”,应引起临床关注以减少再骨折的风险。然而,国内外目前关于髋部再发骨折的风险评估尚处起步阶段,基于影像学的风险评估则是空白。如能通过影像学准确识别并预测老年髋部再发骨折风险,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髋部再骨折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则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一挑战课题,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和创伤骨科合作,基于扬帆老年髋部骨折项目人群,纳入668名低能量骨折患者,随访4.5年,并收集了316名健康老年志愿者,采用髋部定量CT(QCT)数据,聚焦于肌少症精准影像测量,发现肌肉密度这一指标是髋部再次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股骨颈面积骨密度对于预测髋部再次骨折意义不大,并在国际上首次比较了肌肉密度及骨密度对于髋部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的风险预测效能,为老年髋部再骨折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系列项目资助。

此外,另一项研究“老年女髋部骨折和非骨折人群的髋部骨几何形态差异”聚焦于骨结构评价指标,研究发现女髋部骨折患者股骨颈体积和横断面积较小,股骨段多几何学参数模型可提供与面积骨密度相的骨折风险识别能力。该研究论文日在线发表于内分泌领域权威期刊Front.Endocrinol。王玲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创伤骨科杨明辉医生和放射科博士生刘艳东是共同一作,创伤骨科吴新宝教授和放射科程晓光教授为通讯作者。(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