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防控、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等多重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金融业尤其是作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第一要务的银行业,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变得尤为重要。

在4月16日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邢炜透露,从近期调研结果来看,当前银行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以及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仍存在瓶颈,他建议商业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职能部门共同努力。邢炜以备受关注的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政策举例称,在当前形势下,建议优化对资金使用的政策措施,更高效地改善和提高资金流动效率。

银行服务小微仍存瓶颈

3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PMI录得49.5,下降0.7个百分点,5个月来首次落入收缩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下降3.8个百分点至46.7,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8.8,低于2月2.4个百分点。

邢炜称,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国家层面已经从多维度应对,政策举措靠前发力、早出快出、适时加力,努力稳定经济大盘。但从协会的调研反馈来看,一些地方的实体经济形势,尤其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小。

随着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第一要务的银行业在服务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邢炜透露,从协会调研结果来看,部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建设尚有短板,防控金融风险工作仍需加强。具体体现为,服务普惠领域还有待深化,服务科技创新还存在瓶颈,服务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不足,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短板,服务数字经济还有待创新,全面风险管控还有待加强。

在服务普惠领域,因为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银行自行采集存在获取难、重复对接,甚至无法获取等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在对接“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因为部分地区尚未公开“专精特新”企业名单,部分中小银行较难对接支持。

在服务科技创新领域,问题主要体现在信贷准入标准与科创企业需求不相匹配、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估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以及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不健全等。

建议提高监管风险容忍度

如何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好的发挥“经济流动血脉”的作用?针对下一步如何突破服务实体经济的瓶颈问题,银行业协会征求了部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意见,涉及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和金融市场等多个层面。

针对银行自身,邢炜指出,银行需围绕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金融服务,全力维稳宏观经济大盘,包括紧盯关键技术、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支持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要认真落实监管部门相关要求,通过扩大对新市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优化针对新市民住房金融服务、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助力“新市民”在城镇安居创业等。

对于银行在风险控制领域的瓶颈,邢炜认为,银行业一直存在做好风险防控和支持企业融资的平衡问题。“在一些重点风险领域,比如在房地产金融风险、中小企业风险方面,对银行把握客户业务真实性、事后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特别指出,当前还存在风险暴露比较集中的地区,需要多方面合力做好相关风险化解的工作。

“比如很多地区对房地产企业的相关销售资金划定一个账户,实际上就是存款账户;贷款银行对其有资金监管,要动用还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同意。”他以房地产领域举例称,这一领域的风险受到贷款银行、地方政府等多方面关注,地方政府也通过一些管理方法进行风险防控,但当下,如果能够在适当监督下,让企业把这块资金用活,对于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会有积极意义。他建议,应该适时准确判断市场环境和各类市场主体预期和偏好的变化,优化对资金使用的政策措施,更高效地改善和提高资金流动效率。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在各地楼市“因城施策”不断推进下,南京近日有望通过试点银行保函替代的方式放松商品房预售资金管理,额度最高为预售资金监管额度的60%。此前自2月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新规出台以来,已有青岛、厦门、福州等多个城市在规范预售资金监管的同时,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灵活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