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四大重点产业15%企业所得税政策,是临港新片区实施的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税收政策。截至目前,共有六批132家企业通过资格认定,累计减税金额约11.73亿元。
8月17日举行的首届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开放财税论坛上,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这一税收政策有力促进了相关前沿产业在新片区的集聚。包括特斯拉、格科微、地平线等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这一利好。132家企业中,包括了集成电路56家,人工智能54家,生物医药18家,航空航天4家。
【资料图】
包括重点产业15%企业所得税政策在内,“三年来,临港新片区税制政策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吴晓华说。
两个15%所得税为核心
2020年7月,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规定对新片区内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商汤科技是首批通过资格认定的企业。“15%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实施,让企业享受到入驻即享受的政策红利。”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执行总监钱浅莹对记者表示,商汤同时还享受到了软件增值税即征即退、研发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接下来,商汤科技会继续利用好财税政策提供的资金便利,加大在智能计算、智能汽车产业方面的投入,加大在临港的投资。
相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15%企业所得税政策,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财政处处长乔璟文解释说,新片区四大产业15%企业所得税政策有利于初创期的四大重点产业企业尽早享受这一优惠,把资金更多投入到研发和发展中。
“根据国际惯例,财税激励政策通常是各国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制度之一,在推进自贸区全球范围内集聚生产要素,参与经济全球公共竞争,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上海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印征平表示,上海市财政局和相关单位全面梳理分析新加坡、中国香港、鹿特丹、迪拜等4个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税制安排,并在深入开展企业走访调研等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新片区税制改革的思路。
揭牌以来,新片区相继出台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政策,构建形成了临港新片区的一揽子组合式税收政策体系,这一体系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吸引高端紧缺人才集聚创业两个15%所得税政策为核心,以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两个免税、两个退税政策为协同,“产业+人才+贸易+投资”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一揽子组合式税收政策体系中,共涉及“全国首创” 的改革创新点5项,包括重点产业15%企业所得税优惠、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服务免征增值税、“中国洋山港” 籍国际运输船舶增值税退税、完善启运港退税以及服务出口增值税免税政策。
“全市首创”的改革创新点1项, 即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特别是两个15%的所得税政策,经初步预算,每年将为新片区重点产业和人才减轻税收负担,将超过15亿元。”印征平说。
新三年怎么改革
税收政策正在成为助力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目前新片区也基本建立了与其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税制框架,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加快集聚了一批前沿性、带动性、国际性的前沿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的先进制造业格局基本形成。前沿科技产业累计签约项目超300个,涉及总投资超4200亿元。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也是新片区探索实施新一轮制度创新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下一步将如何深化新片区的税制改革创新?
印征平表示,接下来的政策方向要准确把握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这一重要定位。“这就要求我们的税制改革创新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的单一突破,而是要坚持改革系统集成思路,形成一整套与新片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税收政策体系,让税收政策在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政策设计要体现协同一致,要全方位统筹税制创新与其他包括金融、海关、投资、贸易,包括税收征管在内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制度创新的整体合力,着力拓展和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在关键领域重要环节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强大动力。
此外,印征平认为,税制改革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惠及广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也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当前重点产业、新兴领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税制瓶颈问题,探索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制度安排,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临港新片区既有世界级的优良港口,又有广袤的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广大腹地的市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和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表示,“临港新片区需要在离岸贸易税收政策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进一步实现更大程度对外开放、更高质量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