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能源的投资是非常迅猛的。这些新投资,需要借助中国相对成熟的电池生产、装备制造能力。”均普智能CEO解时来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这些投资极大比例是为了满足德国车企需求。近几年来,解时来见证越来越多的中国动力电池及配套企业深入德国市场。

中国与德国的汽车产业交互中,德国一直是汽车品牌和制造能力的输出者,中国则是市场和制造能力的追赶者。中国是大众集团等车企的全球最大市场,也为博世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提供广阔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中国企业带来机会。谨慎和保守的传统德国车企,未能激发出一个成熟的德国本土新能源生态。当它们寻求快速转型,动力电池及配套装备的缺口部分需要中国企业来填补。这一次,中国企业有希望扮演输出者角色。

一座德国工厂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均普智能的德国工程师在自家公司与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之间往返奔波,以协助后者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动力电池工厂。

均普智能是一家总部位于宁波、全球化布局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宁德时代则是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最大的企业。这两家中国企业的合作项目,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尔福特市。

宁德时代最早于2018年抛出海外建厂计划。该项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生产电芯的厂区,一部分是将电芯组装成模组的厂区。

在新能源车的成本构成中,电池占据30%甚至更高的比例,它也是关乎新能源车安全性的核心部件。一座高标准的动力电池工厂,核心是保障其所产动力电池的质量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才是电池的能量密度或续航里程。

“新能源汽车里面最不安全的是电池。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是最高的,它可能比汽油能量密度要低,但是电池的稳定性远远差于汽油。”解时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电池是在一个封闭的结构空间里,中间有隔膜起到隔断作用,一旦隔膜被刺穿或者老化,两边的化学物质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开始烧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它会发生燃烧,而且燃烧得比汽油快。”

成功的传统汽车品牌极力规避这些风险。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发达,它既有宝马、奔驰和奥迪这样的豪华车品牌,也有大众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传统汽车制造时代的成功和成熟,在转型的时期面对新技术,往往意味着更谨慎和保守。奔驰、宝马等汽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慢了一拍。现在德国销售最好的新能源汽车是美国特斯拉,而非大众集团旗下产品。

目前德国乃至欧洲缺乏有竞争力的本土动力电池企业。相反,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带动下,既产生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动力电池企业,也有均普智能这样的头部制造装备配套企业。

“锂电池精密结构件,核心难点在电芯的各种成型工艺和焊接工艺,电芯形状有圆柱、方壳等不同形状,要求设备节拍很高,对稳定性、可重复性、尺寸精度要求也特别高。”解时来介绍说,均普智能有40多年汽车行业制造经验和核心know how,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各细分领域,尤其是动力电池方面的智能制造技术、不同电池种类装备行业经验等覆盖面较广,当地生产当地交付,实现客户端的本地化就近服务。

“动力电池的工艺环节比较长,欧洲本土的整体技术配套确实要差一些。”解时来评价说。宁德时代寻找电池模块智能制造设备的供应商时,均普智能成为合作方。均普智能的德国工厂距离宁德时代工厂只有半小时车程,工程师来去便捷。

在这座工厂,均普智能负责的电池装配和测试订单的执行,涉及交付多个电池模块的重新包装系统。这些系统的实施是将模块从多组电池中取出,进行开路电压测试。测试结束后,模块被放置在一个托盘中,该托盘以满负荷存储在一个七层的货架设置中,然后由叉车运送到组装和包装过程的下一个步骤。

“前期中国团队参与做方案和技术评审,包括一些原材料的确定。产品产线交付阶段则是德国本土执行的。”解时来表示,均普智能目前在欧洲有四家工厂,以及两个服务中心,近千人的队伍。他希望将中国地区成熟的制造能力和德国本土的执行力结合起来,“把两边串起来”。

宁德时代这一原计划投资2.4亿欧元的项目,后来追加至不超过18亿欧元。目前它已获得8GWH电芯生产许可,正处于设备安装阶段,第一批电芯将在2022年年底前下线。

一波投资趋势

国内企业对于抢占德国动力电池市场,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我觉得宁德时代也好,蜂巢能源和国轩高科也好,在中国的投资非常迅猛,尤其今年今年的上半年和去年下半年投资非常旺盛。现在欧洲的动力电池投资相当于中国的两年之前。”解时来对记者表示:“我个人感觉欧洲的新能源电池缺口很大。如果说中国市场已经成熟的话,欧洲还是在早期的快速提升阶段。”

最新行动的是蜂巢能源。它9月9日宣布在德国的勃兰登堡州建设其第二座海外工厂,以生产动力电池的电芯。

蜂巢能源的第一座海外工厂也是在德国。它两年前选定德国萨尔州,总投资20亿欧元建设一个电芯模组工厂和一个PACK工厂,前者的预定投产时间是2023年,后者则是2022年年中。蜂巢表示项目投产后可满足30万到50万量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

萨尔州的项目“模组和PACK现在已经在建了,设备今年年底就发过去了。”蜂巢能源CEO杨红新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座工厂由于采取绿地开发的模式,成本不低,而且耗时颇久。

“厂房建设成本是中国的4倍到5倍,人工成本是中国的5倍,原材料当地又没有。原来它的电还是挺便宜的,现在电价太贵了。”杨红新说。

所以,蜂巢能源位于勃兰登堡州的项目“换了个模式”。它的厂房是现成的,购买自丹麦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改造后即可使用。这为蜂巢能源节约大量的土地平整、环保评估等时间。

正在加快投资步伐的还有宁德时代。8月份,宁德时代宣布于匈牙利投资73.4亿欧元,建设其在欧洲的第二座动力电池工厂。这一投资项目,比早期在德国埃尔福特市的投资更加雄心勃勃,且已经得到了戴姆勒奔驰的初步合作订单。

国轩高科是安徽的一家动力电池企业,此前德国大众企业完成了对该企业的投资,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在今年的6月,国轩高科启动其德国哥廷根的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该项目分为两期先后投产,以实现总体18GWh的产能目标。国轩高科的投资,其中一座工厂是对博世集团旧厂房的改造,后者也在经历向新能源时代的转型。

此外,孚能科技对德国的投资是在2019年宣布的。它原计划在德国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和研发基地。

中国动力电池的投资,往往根据主机厂的需求而设。比如宁德时代在欧洲的投资,有宝马汽车的订单作为支撑;而据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的工厂大部分是满足德国车企的需求,并兼顾部分法国车企订单。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对于德国的投资,往往能带动国内配套的供应链需求。杨红新的感觉是,中国企业难以在当地找到配套的供应商,需要“把中国成熟的工艺跟设备移植过去”。

“最近这两年里面,欧洲的新能源的投资是非常迅猛的。这些新投资,需要借助中国相对成熟的电池生产、装备制造能力。”解时来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现在很多出海企业还是在找国内的配套企业去做产线交付。”

一场历史机遇

均普智能、蜂巢能源以及宁德时代等企业,正在参与的是一场中德汽车产业历史性的变革。

现代汽车诞生于德国,且一直是德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中德汽车产业的交互中,德国一直是品牌和制造能力的输出者,中国则是市场和制造能力的追赶者。

德国车企从满足富裕人群的的高端车型,到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的中低车型,都能在中国市场斩获良多。大众集团的全球最大市场在中国,它每年在华销售量数百万辆汽车。中国也是宝马、奔驰和奥迪的第一大市场,中国富裕人群购买了三分之二的迈巴赫产量。德国的汽车核心部件厂商,同样如此,博世集团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280亿元。

中国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前一直无法在德国市场找到突破口。传统汽车稳定的技术研发和长期积淀的品牌影响力,构成牢固的市场格局,不给后来者以机会。

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可能改变中德汽车交互的“单行道”模式。两国汽车产业之间,有希望形成一种新的纽带。用解时来的话说,国内从动力电池开始,有一些制造能力反向输入德国,“这已经在进行过程当中了”。解时来透露,早在两年前,均普智能就参与编制了VDMA(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主导发起的《2020-2030电池生产制造白皮书》。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能否在德国、乃至欧洲扎根,部分取决于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决心, 部分取决于市场的竞争者。

欧洲本土缺乏独立的动力电池企业,Northvolt是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之一,但其市场规模还未能排进全球前十。德国的本土车企,开始兴建自己的动力电池工厂。大众集团准备在欧洲建立6个动力电池工厂,每个工厂的年产能将会达到40GWh。

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是更有力的竞争者。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调研显示,以装机量计算,今年上半年LG新能源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为全球前20家汽车品牌中的13家提供动力电池,其中包括了德国的大众和戴姆勒集团。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稳定的电池供应和提升其性能表现。预计到2025年全球产能达到540Gwh”,LG新能源在回复第一财经的采访时表示。LG新能源目前的生产基地分布在欧洲、美国、中国、印尼和韩国。“通过在全球主要地区建立生产基地,LG新能源为不同市场的合作伙伴实现快速就近供应,达到物流的降本优化,同时可迅速的洞察当地政策和市场变化,并不断加强全球的竞争力。”

在德国企业层面,大众集团、戴姆勒集团等都推出了新能源转型规划。对于希望拿下德国车企订单的全球动力电池企业,有数年时间的窗口期完成卡位。中国企业如不能在这期间站稳脚跟,则可能铩羽而归;如果获得市场认可,则有望重塑中德汽车产业纽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