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思政教师实力“圈粉”00后

当90后成为思政课教师,他们仿佛掌握了“流量密码”。在北京林业大学,有位“有梗”的教师说,“先入眼入耳有意思,才能入脑入心有意义”;在北京师范大学,有位人称“梦姐”的教师,会在六一国际儿童节送学生棒棒糖,会拿党史类书籍作奖励,她的课堂被评价“有温度、有人情味儿”;在西华大学,有位教师在今年春节期间几次去看留校学生,她是00后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在这些青年教师的思政课堂上,“画风”可以是拍电影、画画、唱歌;她们会像“备”教材一样“备”学生——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准调研;会像打造“爱豆”一样,讲述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还会向学生学刷微博、逛B站等各项技能,做到“无代沟”对话……

90后教师遇上00后大学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讲点儿不一样的,让00后变“真爱粉”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历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实现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思政教材上没有任何一个章节的标题是这样的,但是它们频频出现在90后教师杨哲的课堂上。

2017年,杨哲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毕业,来到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很强的内容。

当时杨哲面临很多难题,她想要对得起学生交付到课堂的时间,所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想一堂课的架构和逻辑,做课件需要四五天,通宵达旦是常态,“经常把头发都‘薅没了’”。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每一堂课背后都是理论研究、学情调研和课程设计的结合。“世界那么大,马克思带你去看看”是杨哲讲授教材第一章时梳理出的大标题。杨哲介绍,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讲解世界观,包含很多理论知识点,“学生听着可能会有点儿无聊”。为了能够以理服人,杨哲会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走马克思。

北京林业大学旅游专业2020级学生褚依丹印象最深的是,杨哲制作了“马克思发微信朋友圈”的PPT,既包含马克思的人生经历,又有用马克思好友的口吻对每条内容的点赞评论。“马克思就像朋友一样站在我面前,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之后,褚依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想过的”。

把学生生活中最关注的话题、教材编写上最重要的专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问题融合转化成一个真问题,每堂课围绕一个真问题,层层铺设逻辑链条,提供一个答案——这是杨哲在5年教学生涯中总结出的“三题一课”教学模式,在她看来这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看法,慢慢地他们就愿意和我站在一起去思考问题。我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自我思考、自我说服。”杨哲觉得,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被灌输”的感觉。

“杨哲老师更了解我们喜欢什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8级学生张佳琪时喜欢说唱,一次杨哲留给学生的作业是给马克思写一首诗、一封信或一首歌,张佳琪便从兴趣爱好出发创作了一首说唱歌曲《遇见马克思》。“刚开始我觉得不会很难,但在细化歌词和旋律的过程中,我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马克思,理解他的思想。”在张佳琪看来,杨哲的课堂让她见到了更开放、更多元化的思政学方式,也让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大政方针有了全新认识。

“我想把这门课讲得不一样。当我看到学生和真理彼此确认了对的眼神,才是我最幸福和满足的时候。”杨哲说。

心中有信仰,课堂有力量

“思政课不能像一阵风一样吹过去。”杨哲很看重课堂能不能解决学生的“真问题”。曾有一名学生向她提问:“老师,你真的相信共产主义吗?”这让杨哲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可教材中宏大的理论。

在北京师范大学90后思政老师金梦看来,让学生和书中的理论产生联系,在繁杂的信息中帮助学生做到不迷不乱,是思政课的意义所在。她觉得,很多学生并非不“感冒”思政课,只要抓住学生的关切点,让他们意识到课堂内容与自身的工作、升学、人生有关,00后其实很爱听思政课。

“时代会映照到每个人身上,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时代,了解世界在发生什么,我们该怎么去应对。”金梦长期以来的教学原则是,让抽象的理论落到具体案例、人物上,再提升到社会现实。有一次,金梦给学生布置了一份家族史调研的实践作业,她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调研祖辈的历史、父辈成长经历,来建立“小家”和“大国”之间的联系。一位学生在作业中讲述了家中海峡两岸亲人的寻亲之旅,学生由此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一次进行社会实践的思政课作业中,有的学生模仿《人民的名义》经典片段拍了微电影,有的学生围绕生态文明、北京2022年冬奥会编排了小短剧,还有的学生模仿新闻主播进行播报。当这份特别的作业交到金梦手中时,她看到了00后的用心、创意,还有希望。“他们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完成这份作业,让我很受感动。”

“在金梦老师的课堂上,我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爱国情绪。”北京师范大学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卡吾哈尔回忆起绘制“我眼中的改革开放”手抄报时非常感慨。卡吾哈尔和小组成员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详细对比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他们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解放牌汽车、熊猫冰箱、二八大杠自行车,也看到了如今的神舟十三号、长征五号,“大家发自内心地觉得中国正在日益强大”。

北京师范大学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胡莎毕业后,选择去做初中政治课教师,她希望把在金梦的课堂上收获的力量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对于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卡吾哈尔来说,金梦的思政课堂也让她开始思考:未来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去讲思政课。

不断刷新自己,和学生共同进步

有一次,杨哲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周杰伦的歌曲,她认为学生会很感兴趣,但后来才发现有的00后并不知道周杰伦。这个事件让杨哲感到有些焦虑:“学生从95后变成00后,我在慢慢变老,如何更能抓住他们的心?”

金梦觉得,思政课是一门传递价值导向的课程,不能只让学生记住热闹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内容为王”。

00后是伴随着社交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他们视野广阔、敢于表达自己。西华大学90后思政课教师韩静发现,不断“刷新”自己,从学生遇到的困惑出发,在讲课过程中将社会热点事件和教材中的理论相结合,00后学生往往会有很好的反馈。

在韩静的课堂上会听到明星偷税漏税、偶像“塌房”等娱乐热点话题,也会听到供给侧改革、脱贫攻坚等时政民生主题,还会听到考研、考公、就业等人生抉择问题。韩静总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她希望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热点事件,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韩静还喜欢从讲述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家风等故事入手,让历史人物逐渐走进学生心中,“我希望他们像喜欢自己的‘爱豆’一样,喜欢一位历史伟人,热爱我们的国家。”

韩静的备课方式充满着90后“画风”。除了翻阅大量的史料、论文以及教材,韩静跟着00后学生还学会了刷微博、B站。“只有了解前一天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在上课的时候才可以结合教材去和同学们聊。”

课堂上,韩静一直在不断摸索怎样才能打动学生;课堂外,她便化身学生的知心大姐姐。疫情期间,韩静通过网络授课时发现,生活仿佛按下暂停键,很多大三的学生正面临毕业抉择。学生们无法及时回校找工作、备战研究生考试,便开始担心当前的就业形势、心仪企业的发展前景等等,逐渐产生困惑、迷茫的情绪。

“我是从他们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韩静搜集了大量关于就业招聘、中小微企业扶持等最新的国家政策,从安抚情绪、职业指导以及树立信心三个方面,帮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个人价值该如何实现,“我不能只会高喊加油”。

尽管韩静已经收获了一大批“真爱粉”,每堂课都会有很多旁听的学生,但00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新事物越来越敏感,教师的学速度永远追不上学生,这给韩静带来了“本领恐慌”。韩静坦言,90后教师在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方面,需要不断地翻阅书籍论文,向教研室的前辈学;在新思路、新想法方面,就需要从学生身上学,“和学生共同进步”。

(中青报·中青网见记者 许子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