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超半数家长认为学生的寒假作业实现了减负,假期作业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虽然“双减”政策在寒假中得到了巩固,但对不少家长和教师而言,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教育焦虑仍在,不少家长担心孩子独自在家不能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反映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新学期已经开始,如何巩固“双减”政策在寒假取得的成果,成为学校、家长和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优化课堂教学,把牢立德树人主阵地。“双减”政策所呼应的是学生负担过重、家长教育焦虑等现实问题。立德树人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个体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个体全面发展的第一途径,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思维习惯培养和个体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课堂教学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引导学生爱学乐学时,被贩卖的焦虑与不良资本必然乘虚而入。因此,要保持寒假中来之不易的“双减”成果,彻底实现“双减”政策目标和立德树人总目标,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提升课堂质量,引导、支持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共同抓住学科之魂、教育之魂,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会相应减轻,家长的焦虑也能得到有效纾解,更能为学生的毕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灵活设计课后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减负”的时间集中在课后。对不少学校而言,难题在于如何利用有限的作业量和课后服务资源,提升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师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学习与作业的呈现形式必然发生变化。学习与休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更多类型的非正式学习形态应运而生。这些灵活的学习形态也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设计学生的家庭作业以及课后学习与活动,是“双减”背景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研训活动中多了解学生的具体特点,了解学生认知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扬长补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灵活而有连续性的作业管理与课后服务方案。一些学校已在寒假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在寒假作业中采取项目制和导师制,对不同兴趣、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寒假作业方案,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完成寒假作业的进展进行督促等。在新学期,需要继续探索如何将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常态化,并与学校的课后服务相融合。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课程平台,一体化设计课堂教学、家庭作业与课后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和全面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也能使“双减”政策的效果落到实处。
提升协同共育水平,合力促进学生成长。从理论上,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校园内部。现实中,家长群体的教育焦虑往往迫使学校和教师不得不有所反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在家长与学校间形成合力和共识,是校长、教师与家长都必须思考、完成的课题。家长与学校之间需要形成信息互通,无论是关于学生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日常行为表现,还是关于国家与地方教育政策调整、落地的相关信息等,都需要家长与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共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握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帮助学生在发展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同时,在课后服务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形成共享资源的网络,合理调配学校、家长与社区等多方资源,从而有效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双减”所回应的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全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视角。当教育被看作个体成功的工具,而非自我提升与发展的路径时,教育就会背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双减”的目标也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因此,要彻底巩固“双减”在寒假中获得的成果,需从教育改革入手,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和成才观,从而使“双减”的落实与巩固真正具备坚实的社会土壤。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