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给教师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挑战?教师如何应对挑战?家校社如何协同推进?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双减’之下,教师如何减负提质”这一话题与广大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思考和建议。

“‘双减’给教师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原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现在更多关注的是课前、课中、课后,方方面面都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一体化设计。”王欢说。

对此,陈如深有同感。“‘双减’明确要求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课后服务能力,以及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的能力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从原来单一的‘教书匠’走向全面育人,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各方面的职能。”

毫无疑问,“双减”政策的推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意味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在王欢看来,教师最需要改变的观念就是人才观。“怎么能够更周全地去看待孩子,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通过‘抢跑’‘加量’来实现学生成绩的提升。”

“‘双减’之后,会让渡出许多时间、空间、环境、位置,让渡出来的这部分谁填补?毫无疑问,这需要教师更加充分、全面地履行立德树人的主体职责。”陈如建议,教师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堂、身边的一点事儿,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原来的只关注某一个环节、某一个节点,到关注全链条、全方位。

“双减”之后,如何看待分数?对此,王欢说,分数只是一时之得,要从学生的一生成长目标看,培养学生健康、成熟的人格。

在王欢看来,尽管“双减”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教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中国教师是一群太可爱可敬的人,他们把压力变成了动力,他们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确实如此,我们的老师基本是讲奉献、讲敬业、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陈如鼓励教师,面对“双减”的新变化,应放心态,接受挑战。

“双减”落地,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对此,两位专家表示,家校社协同不是一句口号,需要通过非常具体的工作、行动、作为,来达到合力的目标。(中国教师报记者 解成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