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教学是新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的发展的需要。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教育部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围绕选课走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本期专题从理论探讨与经验做法两个维度,深入研讨选课走班教学这一现实问题。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后,作为新高考重要组成部分的选课走班首先在上海市和浙江省试行,并向更多省份扩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都明确要求“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选课走班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推行走班制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学生对课程学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课程的多样化,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与个化教学,促进学生个化发展。从2017年开始的高考综合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以目前多数省份采取的“3+1+2”模式来看,物理和历史两科只能选一科,课程组合依然达12种之多。不同的选科组合、同一科目的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由,与之相应,不同学科组合和不同学业水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选课走班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走班制是班级授课和个化教学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班级教学的高效优势,也有利于克服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难以顾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弊端,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层次水的课程内容,通过自主选择和有序流动,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减少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让学生不必过分拘泥于“标准化”而舍弃个

其二,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传统的分班通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课程组合的种类也有限,课程设置的“控制权”在学校,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怎么分只能“听天由命”。走班制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私人定制”的课程表。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削长补短”,减少因学力差异造成的部分学生“陪读”的现象。

其三,契合学生成长的时代。新高考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档案材料必须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个特长。为了发展学生的个特长,新高考增加了选修学分,增加学生对考试科目的自选权,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与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个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其四,适应减轻负担的现实。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课程总量明显增加,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难以回避。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一年级至少要开设14个科目,很多公共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劳动教育也安排在高一阶段。学科学的难度、课堂的容量、思维的跨度、教学的节奏都有较大的提升,如果所有学生都按照相同的要求学同样的课程,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走班制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让他们把时间精力集中在对自己成长更有帮助、更有价值的课程上。

走班制的几种模式及其利弊

目前选课走班主要有四种模式:“全走班”“半走班”“零走班(也称‘套餐式’)”“混合走班”。

“全走班”即不设行政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满足全体学生个化的选课需求。但这种模式推广起来比较难,因为“全走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有教师都必须是“全能型”的,对硬件资源条件要求也比较高。对国内绝大多数学校来说,“全走班”既“学不了”也“用不上”,且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半走班”即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选课走班模式,是目前普通高中选课最常见的模式,主要对选择考试科目实施走班。“半走班”又分为“大走班”和“小走班”:“大走班”以年级为单位,在年级层面进行,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有利于全校资源的整合;“小走班”将全年级分成若干班级群组,走班只在班级群组内部进行,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学校。

“零走班”是规模较小的薄弱学校提出的方案。受生源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这些学校只能提供选择考试科目的几个固定搭配让学生选择,这种走班方式与选科分班没有太多区别,只是科目组合多了几个。“零走班”本质上属于提前分班,是学校为减少学生走班带来的麻烦而采取的较为功利的做法。任由“零走班”扩展,会影响“真走班”学校的积极,影响选课走班工作的有序推进。因此,高一年级选课走班宜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办法,暂不具备走班条件的学校不要勉强。

“混合走班”介于“半走班”和“零走班”之间。将6门选择考试科目按照学生的选考意愿“合并同类项”,采用语数外加上1门或2门选考学科的方法固定编班,另外2门或1门选考学科实施走班,简称“定1走2型”和“定2走1型”。这类走班方法符合“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要求,在行政班上课的课程比“半走班”多一两门,需要走班流动的人数明显少一些,管理的难度也低一些。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高一年级起根据学校选修课程开展选课走班,高二年级起根据学生选考科目开展选课走班。”如果在高一年级开展选修课程的走班,可以采用“半走班”的方法,到高二年级再选科分班;如果在高二选科分班以后再选课走班,“混合走班”的方式更易于操作,也更能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实施走班制需处理好三个问题

问题一:选课走班何时开始?

选课走班最好从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除考虑到高一学生课程总量多、学业负担重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高一上学期的学经历让绝大多数学生对各门课程有了一定了解,对自己喜欢学什么、适合学什么也有了直观感受。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体验和比较,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需要统筹规划。如果高一年级不选课走班,很多省市的学校就要在高二阶段完成选课走班、选科分班和学业水合格考试三项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教学秩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选课走班的意义和价值,选课走班的美好愿景就很可能因此而缩水变形,出现走过场的情形。

高一进校后,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高校专业设置,依据兴趣特长进行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高一第二学期进行选课走班,让学生通过体验与尝试找到最适合的课程;高二开学时完成选科分班。这样安排,既顾及了高二学业水合格考试,又保证了教学的有序安排,保证教学管理的稳定和连续

问题二:如何做好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

新高考改革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学科目选择和大学专业选择时多数人会有功利心态,力求分数的最大化和分数应用的最大化,将可利用的一切资源都发挥到极致。如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高中生活,寻求最佳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做好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在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问题上,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讲清党和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也是有志青年大有作为的地方。每个岗位都能出人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二是通过选课走班为学生提供更多“尝试”和“比较”的机会。某种意义上,“试”比“选”更为重要,一时兴起想学的内容未必是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只有通过“试”和“调整”,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所在,减少选择的盲目。三是要让学生明白,生涯规划很重要,但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不能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推波助澜。

问题三:如何完善相应的组织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具体要完善三个机制:

一是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对国内大多数学校而言,实施走班教学,都面临师资条件的制约。走班课程设计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师的个特点统筹考虑,将学科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协调安排,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又要兼顾学科教师的实际状况,还要缓解教师需求量的“潮汐现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是完善学生管理机制。无论是“半走班”还是“混合走班”,选课走班以后,新组建的走班教学班比原先的行政班松散,管理难度大,从学生的考勤、安全、座位安排、卫生值日、作业收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集体观念培养,事无巨细,都需要有人来落实。只有教学班的教师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密切配合,才能把教书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走班模式下,教学班不断变化,各种活动仍需以行政班为基础,充分发挥行政班班主任的主心骨作用,肩负起全面育人的责任,因为学生最认可的是行政班。行政班班主任应经常了解教学班的日常动态,关心本班学生在教学班的表现,包括教学班的课后作业也应由行政班班主任负责督促。而教学班的育人功能也不能弱化,教师也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主动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交流,争取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