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进行了整体谋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追求与核心目标,也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共同战略选择。本版刊发一组文章,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讨论。——编者
【培育规律】
找准创新素养培育规律
段海军 王一凡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追求与核心目标,也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共同战略选择。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梅尔罗德的创造力“4P”理论,具体包括创造性个体、创造性产品、创造性环境和创造性过程四个要素。约翰·古德温说,为了真正确保所有的学习者都能真正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我们需要重构学习体系,更需要在国家层面改革教育体系。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方案),符合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特色。
一是立足创新理念培育有创造性的人。教育必须加快培育高质量人才以服务创新发展,进一步支撑和引领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一大批勇于创造的教师,研制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师资标准,并开展师资培养培训、举行系列展示活动,系统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培育能力。
二是建立聚焦教育过程的育人体系。学校教育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创新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首先,打造纵向衔接、横向关联、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高水平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能有效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其次,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落实创造性人才培养。要抓住课堂创新主渠道,推行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注重将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重点。最后,建构活动育人体系,提升学生自主发展内驱力。通过开展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题活动、社会创新实践活动,践行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理念,跨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三个“课堂”之间的有机衔接,做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三是协同培育,科学评价。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多方力量,建构全方位创新素养培育格局。通过政府支持、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素养培育格局,形成创新合力。通过建立配套的制度体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健全多部门对接联动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可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超常儿童、“偏才怪才”开辟特殊成长通道。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在地方政府履职评价、学校考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和社区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建构多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引领学校深入系统地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培育体系】
合力建设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
罗良 李勉
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方案体现出以下特点。
将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定为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实践的开展。这种对创新素养培育的理解,体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素养导向”,更反映了以人为本、以全人发展为本的宗旨。更为重要的是,它指向全体学生,要求创新素养培育要面向每个学生,其最终目标是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普遍提升。这反映了创新素养培育体系普惠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思路。
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分解细化为五大体系,即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五个体系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培育体系,助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取得实效。
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贯穿于大中小幼各学段,旨在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的长效机制。这种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培养方案设计,既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也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从整体视角兼顾了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和贯通问题,如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发十二年一贯制创新素养课程和“大学—中学”贯通课程等。
通过各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有机整合,形成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合力。这样的格局有利于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创设广阔空间,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将关注焦点转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上来,扭转“唯分数”的不良现象。
将建立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地方政府履职评价要切实落实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战略任务和工作导向,学校考核评价要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情况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校长评价要高度重视校长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师评价要考核教师的创新素养培育意识、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成效,学生评价要将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各类选拔性考试中增加对创新素养的考查。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落到实处。(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区域设计】
注意区域推进顶层设计
王艳玲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作为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工程,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方案在区域推进中,以下几点应加以注意:
合理构建创新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方案已经形成了前后呼应、进阶发展的工作任务序列。但是,创新素养是动态性的、复合性的系统,简单将创新素养指标化、标准化、形式化,与创新在本质上是相悖的。因此,应制定合理、弹性、发展的指标体系,帮助学生在创新文化、环境中涵养创新人格,学习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开展创新实践,发展创新思维。
加快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的统筹设计。课程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核心载体。课程开发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应整合优势力量、加强团队合作,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课程建设思路,加快统筹规划及研发进程。
坚守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培育素养的主阵地。应确定适宜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多条主线,躬身实践,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加强教师创新教育素养的提升。当前各层、各类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依托师资保障、资金扶持等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创新教育素养培养提升方案,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打造与创新素养培育整体要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生态建构】
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补漏”
王志强
落实好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方案,要打破单向应试与综合创新之间的失衡困局,建立起应试与创新之间的均衡机制,创新素养培育必须立足教育生态,做好各类衔接。
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长效机制。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全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目标,分学段、分类型确定内容序列,实现纵向衔接、横向关联、螺旋上升。在评价上,对地方政府政绩观开展考核,对学校创新素养质量进行专项考核,对校长和教师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情况实施精准考核。由此建立起针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系统性长效发展和问责机制。
针对学生素养发展中的漏洞性问题,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确定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的改革思路,形成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开放、宽容的创新文化,构建高水平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精准高效的教学与活动体系、配套齐全的制度体系、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从文化、课程、活动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建立补漏体系。(作者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学校行动】
学校要“动足脑筋”
宫珂
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方案落地,首先要坚持以学校为中心,在创新素养培育的内容、制度、实施、评价和保障层面动足脑筋、做足工作。
从内容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形成对创新素养的共识,明确学段重点目标和领域。学校要注重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创新素养培育理念,努力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从制度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推进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统筹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助于发挥教师创新素养培育热情的制度措施。
从实施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着力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活动体系。学校可探索开发多样化个性化课程。将创新素养课程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促进其他育人课程释放潜能、提质增效。
从评价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优化教师评价,改革学生发展评价。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便准确评估教师、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成效,及时对培育情况进行反思。
从保障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师资培育、理论研究和资金支持方面做足保障。学校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充分信任与依靠师生。如在师资培育上,学校要建设一支有着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结构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参与创新的学生,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奖学金等。(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深化机制】
着力建构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机制
王云强
新近研究发现,创新可以表现为四个层次:微创造性(学习过程中对经验、行动和事件的新颖且有个人意义的解释)、小创造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创造)、专业创造性(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的创造性)和大创造性(伟大的发明、发现和创造)。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首先要在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和制度体系建设上下足功夫。在课程体系上,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方案,鼓励开发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推进发明创造课程建设,尤其是注重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创新要素,重视科学、实验、信息科技(编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实施;在教学改革上,强调以创新性思维训练为重点,积极倡导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开展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化学习,高等教育阶段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术课题研究、科技项目研发、组织管理实践;在活动体系上,鼓励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类学生社团,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与校园科技节、文化节、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并设立省级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库;在组织制度体系上,建立青少年创新素养数据库、创意思想库及人才预备库,组建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联盟和省级创新人才培育学院,打造一批创新学校和创新班等。(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