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艺”名词的诞生,是在“五四”时期。之前,并没有“儿童文艺”一词。1874年,传教士创办的《小孩月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儿童报刊,但传播基督教教义是该刊首要任务,不过该刊注重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刊登诸如《伊索寓言》等文艺作品。传教士还创办了《孩提画报》《训蒙画报》等。中国人自己办的儿童报刊,最早算1897年由蒙学公会创办的《蒙学报》。从这些最早的儿童报刊不难看出,“五四”之前尚未有“儿童”的概念。1921年3月至6月,叶圣陶在《晨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了40则《文艺谈》,在探讨儿童问题的篇章中,提出了“儿童文艺”的概念。而且,在《文艺谈·八》中,叶圣陶说:“创作儿童文艺的文艺家当然着眼于儿童,要给他们精美的营养料。”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艺,主要包括儿童文学,还有儿童歌舞剧、儿童漫画,以及儿童电影。其中,儿童文学的影响最大,直接参与了现代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发生,在所有儿童文艺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1921年1月7日,我国第一个以发表儿童文艺作品为主的周刊《儿童世界》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主编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学研究会成员郑振铎。郑振铎将《儿童世界》的内容分为10类,包括插图、歌谱、诗歌童谣、故事、童话、戏剧、寓言、小说、格言和滑稽画等。这10类的划分,可谓最早对儿童文艺所包含的品种、类型及文体的归纳,为儿童文艺作为一个独特文艺类型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值得肯定的是,“五四”时期儿童文艺的先驱,也是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先驱,鲁迅、周作人、郑振铎、茅盾、叶圣陶、冰心、郭沫若、黎锦晖、丰子恺等直接参与了儿童文艺的建设,成为跨越几个领域和门类的开创者。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开创了中国童话体裁,冰心的《寄小读者》开创了书信体散文体裁。胡适、刘大白和刘半农等开创了儿童诗,创作了《朋友》《两个老鼠抬一个梦》和《拟儿歌》等名篇。郭沫若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1920年9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剧本《黎明》,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戏剧。随后,黎锦晖创办并主编《小朋友》(1922)周刊,并从事儿童歌舞剧创作,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开创了我国儿童戏剧的新局面。丰子恺是我国现代儿童漫画创作成就最大者,1925年5月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周刊》上刊载了一些丰子恺的漫画,并开始在丰子恺的作品上标上“漫画”的字样,于是,丰子恺开始以漫画家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他后来还和叶圣陶一起编写国语教材,他的漫画成为国语教材的重要内容。“五四”儿童文艺发生期积累的作品及创作经验,可以说是最宝贵的儿童文艺的“中国经验”。
从“五四”起纵观我国儿童文艺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五四”时期是儿童文艺的发生期。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儿童文艺的特殊发展期。战争和革命的环境改变了创作取向和接受方式,苦难题材儿童电影、抗战儿童剧、儿童诗等的出现,意味着儿童文艺创作除了之前有的审美和教育功能,还负载了革命召唤的任务,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部分,也起到了振奋精神,召唤人心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儿童文艺的发展期,新时代、新社会和新生活赋予了儿童文艺新的题材和内涵,儿童文艺的主题集中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和新生活的表现。这一时期,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任德耀等承担了引领角色,而严文井、柯岩、葛翠林、孙幼军等童话作家的涌现,胡万春、浩然、华山、管桦等红色小说作家的参与,让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儿童文学五彩缤纷。当时的连环画《鸡毛信》和儿童电影《小兵张嘎》等,包括《大闹天空》《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的美术动画片,让儿童艺术发挥了极大的教育和熏染功能。1978年后及80年代和90年代,儿童文艺进入了新时期,各种风格流派闪亮登场。一批新锐的儿童文艺作者走上了舞台。这一时期,儿童文学有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刘先平等出场;儿童电影涌现了《红衣少女》《豆蔻年华》《我的九月》等优秀之作;儿童戏剧有《不打鸣的小公鸡》《寒号鸟》和《老虎和熊的故事》等,还有《三毛流浪记》《黑猫警长》等连环动画的出现,儿童美术随着童书出版变成专业工作和职业。而进入21世纪,儿童文学走向了国际,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儿童电影、儿童美术和儿童音乐多与网络及新媒体结合,产生了很多特殊的样式,如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的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也形成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多媒体、多模态接受途径,儿童文艺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
但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儿童文艺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文化产品的深刻影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成为一个问题,有些网络文学、网络短视频和网络音乐里所夹杂的不健康的内容和观念也对少年儿童发生了隐形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发展和彰显儿童文艺的正面价值与作用,是有关部门和行业要重视的课题,当然也应是儿童文艺创作者的自觉担当。显然,儿童文艺在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在国家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发挥了文学和艺术应有的审美功能,也承担起知识传递、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领的职责,特别是在儿童美育中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随着市场化,儿童文艺团体和社会组织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儿童文学创作和童书出版一直比较活跃,这也与儿童文学一直有效参与了语文教育有关,而且儿童文学也是课外阅读的主要资源。但儿童文学作品过度商业化,也削弱了它的文化地位。而儿童美术、儿童音乐创作则相对低迷,除了与儿童美术课和儿童音乐课在中小学中的边缘位置有关,也与儿童美术和儿童音乐未在新的教育和文化场域里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有关。有关创作者只等待组织和集体输血,却未实现自我赋能。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由于欧美绘本的大量引进,激发了国内原创绘本的发展,使得一批美术工作者参与到童书插画和绘本创作中,儿童美术创作有了较大的起色。但专业从事儿童美术和音乐的人员还是相对较少,大学艺术教育里也缺乏儿童文艺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至今全国音乐院校、电影院校和美术院校,都未开设儿童文艺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培养方向。
2021年9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其前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且指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能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发展儿童文艺,是童年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文艺繁荣的必要环节。新时代,在网络文化日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儿童文艺发展迎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呼唤广大儿童文艺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更重要和明显的角色,为儿童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优质精神食粮。 (谭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