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散文集《黑夜之美》选录了作者庞井君多年来创作的散文26篇,其中《父亲的力量》《苏堤三月好读书》《黑夜之美》《驶向霞光的末班车》等几篇近年来流传颇广。书不厚,但分量很重,一打开,便进入了一个充盈着自由自然的审美世界,漫游其中,深受启迪。
当代知名哲学家、美学家张世英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写道:“社会价值论是庞井君精神活动的根基和主要建构方向,散文成了他伸张自由精神的另一片天空。”我感觉,“自由自然”的价值理念在庞井君的散文中得到了美学呈现和诗性表达,了无迹痕,却又无处不在。每一种自然之物在他的笔下都负载着独特的审美选择、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悄然吸引着读者打开全部感官去聆听、去感悟自然万物的生机和灵性。日月星辰、田野溪流、冰川雪山、花鸟草木是这样,就连令人惊惧的蚂蟥也不例外。《到八大公山去》中:“几只蚂蝗深深地钻进我的肌肤,我轻轻地把它们拉出来,看着它们带着我的血,在水里一蜷一伸地游开了。然后鲜红的血就从伤口流出来,寄托着我那无尽的情思与清冷的潭水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对万物生存尊严的自由之心与柔软呵护之意,在《春晨》《格涅三日》《雪野记趣》等篇什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散文集的开篇《父亲的力量》是自由力量的生活写照和艺术还原。父亲将爱、希望和抗争都凝聚在那奋力一推的托举之中,与父亲之前瘦弱耿直,甚至不善养家糊口的卑微形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呈现出人情、人性、人伦之美,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在《山间一束野芍药》中,我们看到敢于反抗践踏美好花朵的校长的小学生,看到他那突然用力地一推,正是“父亲力量”的再现。从《从山间小路到精神殿堂》我们看到作者从燕山深处的小山村一路辗转求学的曲折经历,也是这种力量在推动着。可以说,父亲的托举给了他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勇气,这种影响是终生的。值得关注的是,他描写的“父亲”不只是个体的生命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代中国农民形象谱系中一个立体而多维的形象。作者笔下父亲的形象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一样,在作品中兼具着社会性与时代性的隐喻。不同的是,《背影》折射出那个时代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变化彷徨矛盾的复杂心境,而《父亲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一份面对时代与社会变化中内心坚定的力量。
《小城夜思》是一首自由精神的畅想曲。文中提及一个众人谈论不休的现代社会异化现象,即“现实生活的结构和意义被许多无意义或意义错位的东西遮蔽着,人的总体生命变成了碎片化的切割、机械化的拼接和泡沫化的喧嚣”。面对复杂的人生与未知的世界,沉思、批判和追问已成为思想者的人生常态和精神使命。孤寂幽远的康定小城之夜,将读者带向一种更澄明空灵的境界。《黑夜之美》则是作者自由理念感性的注脚。“这无边无际的黑,遮蔽了万物之形体,遮蔽了时光之流逝,遮蔽了世俗之烦扰。”他借助多种文学笔法,将自然、人生、自由、审美等要素有机整合,形成一套有多种旨意的话语系统和语言符号,塑造了一个放置理想人格的超越性审美场境,从而使黑夜的美变得丰盈而多义。意象之美与自由精神融为一体,闪耀着诗的光辉,也展示着思的深度。这不就是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一种生动写照吗?
除了价值理念的文学表达和哲学思想的活化,也不乏真情的唤醒与注入。在《儿时的春节》中,作者自然平实地描述了童年燕山深处的深情往事,岁月屐痕,风雨云烟,让人沉浸其中,漾起心底真挚而忧伤的波纹。几个孩子紧紧“攥”着全家全年结算下来的几毛钱去买一年才能吃一次的水果。“水果全卖完了……我和三哥拿着家里筛面用的空空的丝箩,空落落地往回走。北风顺着耳际丝丝地吹,雪踩在脚下吱吱地响,小妹呜呜地哭,兄弟俩一句话也没有,心里凉如冰水,整个春天都没有暖和过来。”在这看似轻轻浅浅的文字中,把希望、贫穷和失望拢和在一起,让笔尖带着感情书写,散文在这里已变成一种血脉涌流的生活标本,令人几欲落泪。
后记《精神的怅望》在怀念张世英先生的同时,以学术随笔的方式阐发了作者的哲学思考,浮出水面的思想理念虽然只是其理论研究的冰山一角,却也足见作者的哲学风采。掩卷沉思,也让我们想到了更深更远的问题。今天人类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精神漂流时代,缺少的恰恰就是对自然万物、生命存在的叩问,以及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苏轼在《策论》中说:“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天下之至言也。”庞井君的散文以哲学的观照实现了美学的开显和表达,以在场的意象追寻不在场的价值本源,引领读者直面和叩问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勇敢追求自由自然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踽踽行进于通向澄明之境的途中。(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