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今年全国两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给文化和旅游行业提振了信心、增强了决心。针对促进旅游业复苏、给旅游业减负等相关工作,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持续发声,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思路和方案。
纾困减负,让文旅企业“有奔头”
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造成了明显冲击。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持续为企业提供纾困帮扶政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受到旅游业界关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实实在在,让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旅游业企业管理者、从业者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刘旗表示,帮助企业用好用足这些政策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这需要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政策宣贯解读,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措施,创新服务方式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也需要企业积极对接,结合自身实际把政策用好用足。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保认为,近年来,受疫情的持续反弹和小规模多点散发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仍处于低迷阶段。对此,王文保建议,政府要加大把握国内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及区域发展的变化趋势,加强顶层设计,从金融支持、文旅融合、数智发展等方面制定发展规划。
针对文旅行业纾困政策的具体措施,全国人大代表李国伟建议,银行可以进一步加大针对文旅企业的贷款和帮扶力度,进一步延长文旅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期限,不抽贷、不断贷。全国政协委员龚永德提出,对国内的酒店及旅游景点在疫情期间进行设施翻新的支出,允许其一次性计入企业当期成本费用,容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并参考《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新政指引》,对上述设施翻新所产生的支出进行税前加计50%至100%的扣除。
攻坚克难,擦亮地域文旅品牌
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看来,除了一系列帮扶举措的助力,行业复苏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行业自身能否调整升级,化危为机。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多央娜姆表示,这几年,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不仅是成都,全国各地的旅游产品都在不断丰富。丰富优质的供给,在开发更多周末消费新场景的同时,激发周末消费新活力,也将促进周末文旅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带动区域文旅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骞芳莉认为,应加强本地旅游休闲消费促进力度,指导各地广泛结合各类节庆等,推介推广地域旅游休闲品牌,开展“本地人游本地”等活动,丰富文旅消费券、市民卡、旅游一卡通、民宿卡等补贴手段,对居民的本地旅游休闲活动给予一定优惠。她建议,鼓励电商平台与地方、企业加强合作,丰富拓展更多旅游休闲娱乐产品和消费场景。推动旅游休闲服务资源数据联通,加强全域景区之间的数据联动,提升消费便利度。
为提升巴蜀地区文化旅游整体竞争力,今年全国两会上,住川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支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委员们认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引领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西部文化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行动。委员们提议,由文化和旅游部与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中国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川剧节、成渝双城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巴蜀合唱节,支持重庆、四川联合承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不断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扩大内需,加快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随着大众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逐渐转变,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和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提出了关于加快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马珺提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文旅产品要在体现乡村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灵魂,因此要打造“有文化”的文旅融合产品。同时,还要打造“有创新”“有实力”的文旅融合产品。她认为,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力,培育群众喜爱的文旅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促进农民致富,也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在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黄宗洪看来,乡村休闲、乡村民居、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的价值日益体现,乡村旅游逐渐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和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他分析了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四个问题:缺乏顶层规划、定位不明、人才缺乏、旅游商品档次偏低。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应重视统筹规划,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应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为原则进行可行性规划论证,避免无序开发、同质化建设的现象。他强调,乡村旅游应加强人才储备,加快推行乡村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旅行社和导游等的服务标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及满意度。(本报记者 于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