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林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从一名旷工走进旅游业变成老板。1989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民潘春林开始在当地矿山工作。2004年,他拿出全部家当并不惜举债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随着余村的旅游发展,潘春林的生意蒸蒸日上。2006年,他经营农家乐的利润就达到每年二三十万元。如今,更是适应现代管理思路,走上了农家乐品牌经营的路子,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余村,都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从矿山经济转变为发展旅游经济的。”潘春林脸上满满的自豪感。

2001年开始,安吉县坚持生态立县,余村逐步关停矿山、水泥厂;2004年底,所有的矿山全部关停。2005年,时任浙江省党委书记的 在浙江工作期间到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重新编制了村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系统规划设计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象体系和服务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围绕大生态,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培植大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乡村版未来社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重点项目,建立未来智慧旅游和智慧农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余村同集镇以及周边村庄的产业互补、联动发展新模式。余村也就此打开了乡村发展新天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形成了户外拓展、休闲商务、登山垂钓等一系列旅游产业链。

在厘清了村集体与村民、工商资本与农户的共建共享关系后,余村鼓励因村施策、优势互补,引导村民以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村民经营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全村农田、山林进行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构建“公司+集体+农户”“村集体资源+社会资本”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同时,用改革激发乡村活力,打造共同富裕综合体,成立五村联营强村公司,实现品牌共创、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惠、治理共融,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以上,3年各村集体经济实现翻两番。此外,还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不断丰富绿色竹林、美丽稻田、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等绿色产业布局,加快形成更具乡土味、更有体验感的乡村旅游重要展示“窗口”。余村人用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用满眼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描绘出生态文明的生动样本。

在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上,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善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拓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2020年,村民胡有乾创办了余村供销社,积极吸收、采购余村和周边乡村的优质农产品、特色产品、手工艺品等,通过电子商务、对外参加展会、旅游附带销售等多种形式产销对接,带动村民获得更多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只有干群一条心,才能携手促振兴,特别要用好群众工作“传家宝”,发动村民一起干。

经过5任书记的探索实践,村里办起“两山”旅游公司和矿山遗址公园,从过去炸山开矿、尘漫天,到现在山清水秀、游人如织,因开山采矿、做水泥而富起来的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余村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从2005年的91万元增加到如今的8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700元增加到6.1万元,乡村旅游总收入有5000多万元,村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汪玉成说,“2021年, 再次来到余村,肯定我们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乡村旅游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路子选对了,我们就坚持不懈走下去。” 的肯定让汪玉成备受鼓舞、干劲十足,更坚定了他绿色发展的信心。

安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侯文亮表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文体旅游局一直在帮助更多的乡村,找到旅游产业强村富民的切入点,让乡村变得更加可爱、美丽、富裕。余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建设余村大景区,建设产业大台和旅游集聚区。在‘十四五’期间,将以余村为核心,努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集中精力抢抓旅游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余村这扇‘小窗口’展示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风采。”侯文亮说。

专家点评

王笑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评选,是针对拥有知名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秀乡村,旨在通过旅游发展与产业变革,构筑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维系社区传统生活和方式的多样,并致力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坚持创新和可持续,缩小区域间收入与发展不衡,降低乡村人口外流,争取等与年轻人口工作机会,提高教育与技能发展水等。安吉余村入选最佳旅游乡村,说明当前我国优秀乡村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已经获得国际认可: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注重保护与发展并重,引进与内生共举,生产与生活兼顾;二是科学规划,系统筹划乡村旅游体验产品与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蓝图;三是政策创新,积极支持特色产业、专业企业、特殊人才、试点项目发展;四是鼓励乡村小微企业家创新,发展适合乡村多产融合的“+旅游”或“+休闲”产品;五是旅游目的地、乡村社区、产业社群和谐发展,打造乡村宜居、目的地宜游、产业适配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