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7日上午,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连日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系统以更大力度把高质量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做到守土有责、主动作为。
“我们将坚持系统思维,在守护好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业态、完善服务配套,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让旅游切实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说。
一座古城,
是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家园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范例。城内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72条蚰蜒巷经纬交织,布局对称。街中的窑洞式四合院民宅、大小庙宇、老式铺面,原汁原味勾勒出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1997年,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8年,《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出台,2018年完成修订,成为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依据。
从“修旧如旧、以存其真”保护传统民居、改善居住环境,到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注重“形”的保护,更突出“神”的传承。在平遥古城,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擦亮了人们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
平遥古城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沉淀的历史,也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作为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的古城,1万多居民如今仍住在城内近4000座明清民宅中。剪纸、推光漆器、传统布鞋;平遥牛肉、平遥碗托、水煎包……古城居民承载并延续着祖辈人的手工技艺和生活记忆,使平遥古城不是一个冰冷的文化标本,而是一个有温度的活态城镇。
“文化+旅游”
让平遥古城实现了“1+1>2”
近年来,注入勃勃生机的平遥古城,不仅以古城墙、古民居、老传统、老手艺吸引世界目光,还成功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等文化名片。
平遥古城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在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统筹好旅游发展,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道路。
“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其中的“文”不仅包括固有的文化资源,还包括通过文化创意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旅”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再是粗放式的发展,而是把重点转移到旅游品位、旅游业态、旅游吸引力、旅游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优化、丰富和拓展上。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的成功举办,证明了用文化活动带动古城旅游是有效的。2011年,《又见平遥》作为大型文旅项目落地平遥,后来的票房证明了项目的成功。有了摄影大展和《又见平遥》的铺垫,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国际雕塑节相继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提升了平遥古城的旅游发展水平。
“文化+旅游”让平遥古城实现了“1+1>2”。平遥古城景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平遥古城接待游客仍达166万人,门票收入4366万元。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演出497场,演出收入6487万元。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古城最具活力和带动力的战略性产业。
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助力旅游提档升级
“的到来,让全县文化工作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备受鼓舞、振奋。”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文琳说,平遥文旅人将牢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嘱托,为建设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旅游城市作出不懈努力。
接下来,平遥县将以平遥古城为核心,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建设“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定位,在体制机制改革、业态融合发展、旅游产品供给、公共服务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助力旅游提档升级。
按照晋中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平遥县明确把全域旅游作为统筹全县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以“三纵两横”骨干路网架构为基础,围绕“五大板块”“七个融合”纵深拓展平遥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同时,为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平遥县实施了旅游停车场、游客中心、景区咨询点、旅游通道快捷化改造、古城环城地带综合整治等一批基础性建设项目。
晋中市委书记吴俊清表示,要高质量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平遥古城打造成为明清古城的生动样板、城市古建筑的艺术博览地、晋商文化的领略地、晋商精神的集中展示区,进一步提升平遥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软实力。(本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