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汉宜社区内的薪火书屋,靠墙放置的书架上,《毛泽东的故事》《爱国奋斗精神》《小兵张嘎》等绘本故事、歌曲集、连环画摆放整齐。室内颇为安静,只有翻书声沙沙作响。小朋友们正伴着书香享受美好的阅读时光。

去年3月以来,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多次深入社区展开调研,发动各区分馆、社区图书馆共建“红色书屋”,为少年儿童开辟“悦读”新园地。汉宜社区作为示范点之一,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其调配300册红色书籍,并将汉宜社区的“红色书屋”命名为薪火书屋。

包括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的“红色书屋”在内,武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书房等阅读空间的试点建设,进一步推进“12分钟文体圈”建设。

“12分钟文体圈”是指在12分钟步行路径内,市民就能享受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广场、公园、剧院、电影、书屋等提供环境温馨、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实体空间设施服务。年来,武汉一直致力于健全市、区、街(乡镇)、村(社区)4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从点到面到网不断完善。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密度的加大,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公、高效地分享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如“红色书屋”等阅读空间进社区,“零距离”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社区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不仅要有文化场馆可去,还要有文化活动可参加,有文化服务可享受。

去年10月15日,武汉市武昌区文化馆群星剧场内掌声阵阵、热闹非凡,来自该区首义路街道长湖社区的首姿红艺术团,为观众献上开场舞《幸福的日子》。当天,首义路街道社区文化艺术节启幕。

“社区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是老百姓歌颂生活的大舞台。”首义路街道文体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文化艺术节大部分节目是由居民组成的社区艺术团负责创作、编排、表演,他们大多并非科班出身,是对文艺表演的热爱让他们走上舞台。

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成立了书法班、科技馆等文体台,“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民俗文化展示”等社区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百步亭社区妇联主席张青兰介绍,社区还活跃着200余支志愿服务文化队伍,大家各有所长,带动社区形成互助互爱的氛围。

据介绍,武汉根据不同城区、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以“南湖模式”“江汉模式”和“百步亭模式”等为代表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以“南湖模式”为例,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邻里文化为核心,以南湖街老年大学文艺骨干团队为主体,依托老年大学、社区学校、艺术团队等线条,形成多角度延伸的“一核多元”立体式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资源被送到群众身边。

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武汉之夏”是一个武汉市民参与度高、规模大、地域特征显著、时代感强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已连续举办44届。

“‘武汉之夏’源于武汉夏季街头的纳凉俗,从群众中来,又走到群众中去,群众在哪里,文化活动就送到哪里。”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党委书记王志武说,去年第44届“武汉之夏”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就将丰富的“文化大餐”铺展在社区广场、文旅街区等,让市民“零距离”享用。

为人民群众服务没有止境。“十四五”时期,武汉将通过继续加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密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等举措,进一步推进“12分钟文体圈”建设,推进市、区、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服务“下沉”,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本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