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一项基础内容,对满足农村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推动农村文化礼堂高质量发展,为群众量身定制精神文化套餐,对提升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年来,全国各地在农村文化礼堂高质量发展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浙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不断创新理念,在坚持政府主导、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途径,并创建了一批以服务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为主同时兼顾服务当地村民的文化礼堂,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实践展开了颇有成效的探索。目前,文化礼堂已成为浙江省很多乡村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和当地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村文化礼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新发展阶段,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也对各地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对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布局优化和空间提升、内容提升、社会参与、乡村文化治理和保障措施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必须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以人为本,凝聚共识,内外合力,用全局眼光和全新视野高质量推进,使其成为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范例,成为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基础台。

首先,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面临着发展不够均衡的问题,区域之间在文化礼堂建设财政投入、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次,精准服务是农村文化礼堂发展面临的新要求。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发展的主旋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当前既要加快推进“全覆盖”,实现“人人享有文化”,又要从解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缺不缺、够不够” 的问题,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为此,我们必须着力转变工作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农村文化礼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进科学化布局,助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当前,各地文化礼堂在选址布局上大多采用的是城市化规划策略,这样的布局策略,对于自然村分散的行政村来说,单一的文化礼堂不便于村民从各个自然村前来参与自主活动。因此,文化礼堂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对于自然村相对集中、经济基础厚实的行政村,文化礼堂可以采取空间融合模式,即以大空间的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到同一空间中,将村史馆、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相关服务等统筹起来,甚至可以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嵌入文化礼堂,从而解决工作人员短缺和服务效能低的问题。而对自然村分散的偏远乡村来说,在布局策略上,应倡导从衔接自然村出发,把文化礼堂和村委会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一些承载了厚重乡土记忆的老宅、厂房改建成文化礼堂;也可以沿村中主要道路打造众多微型公园和休憩场所,方便群众自主参与活动。

推进现代化设施建设,助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文化礼堂作为村民文化活动、社交娱乐、信息沟通的主要场所,在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村民精神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时代变迁,村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文化礼堂也要跟着群众的实际需求来建设。年来,以“乡村文艺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各地乡村大量涌现,如各地打造的乡村美术馆、书房、文化驿站、咖啡别院、文创空间等,这类空间形式新颖、规模不一,具有开放、公共、现代、人文、便利的特点,对高质量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各地可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抓手,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同时,推进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一些形式新颖、规模不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嵌入文化礼堂,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提升。

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打造公共文化智能化场景。在推进文化礼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坚持“价值导向、创新驱动、台支撑”的总体原则,按照“服务拓展、管理变革、技术赋能”三大主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流程中,对农村文化礼堂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功能、从管理到运行进行数字化统筹规划,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体系系统重塑;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差异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文化礼堂实现智慧化运营;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培育“云上”的乡村“村晚”等数字文化服务品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水

推进专业化运作,助力打造公共文化标志和符号。专业化运作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随着文化礼堂建设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文化礼堂在管理、内容、功能等方面不可避免面临一些新问题。如何让文化礼堂更好地“用起来、活起来”?此前,浙江一些农村文化礼堂探索出了“村委+文体骨干”的自主管理模式、“街道文化站+社会专业团队”的社会化委托管理模式以及“村委+外包伙伴”的混合管理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通过专业化队伍、社会化服务,提升内容的多样化和服务的针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吸引村民常来礼堂打卡。一些文化礼堂通过社会化委托管理,将城市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引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范畴,将文化礼堂建设成既融合乡村特色文化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比如,四川省崇州道明镇的竹艺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筑外墙引入竹编艺术,结合模数化控制与传统纹理设计,让建筑的曲线美与设计美相契合,不仅展现了该村特有的乡土文化,更营造出一种美学体验。

(作者系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