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地办文化惠民下乡活动。赶上天气冷,别说坐下看,村街上走路的人都很少。但无论主办方还是承办单位,“工作意念”十分执着。薄雾笼罩朝阳、寒风刺入骨髓的环境中,活动照常进行。台上,演员的演出服好看也单薄,主持人冻得“吐字不清晰”,伴舞人员被风吹得脸颊通红。就连台下的观众,也不像往常一样坐着,大多数选择站着,有人跺着脚看,还有人掉头回了家。寒风里遭罪的,还有几位应约到场的领导。惠民演出,演员演不完不能走,领导也一样,尤其是领导们坐的位置很显眼,走了着实不大好看。

实际上,以上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也不光发生在农村,城里举办的一些惠民活动亦是如此。固然,大家的敬业精神值得钦佩,但还是想说,惠民活动,目的是让百姓得实惠。到百姓家门口演出,图的就是让百姓方便、欢喜。天寒地冻也好,顶风冒雪也罢,天气虽是不可控因素,可活动内容、时长、地点完全可以随机应变做出调整,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好看”,搞“程式化表演”。

在公共文化领域,相关服务当然要有标准和规范,可理念不能程式化,思路更不能套路化。

比如,一些地方文化馆做惠民演出活动,内容翻来覆去就是杂技、曲艺、歌舞。节目不能说不好,但对于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言,总是向他们提供这些传统项目,就显得有些单薄,缺乏新意。一些地方博物馆的工作思路也比较保守,开展惠民活动总是讲自己办了多少个展、进馆参观多少人次,或者就是把几件文物和展板往学校、社区一搬,缺乏策划和精准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万千大众。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也在变。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时俱进,是不断变化、随时调整。10年前,下乡演出是唱歌跳舞;10年后,下乡还是老一套,不能说百姓不喜欢,但是百姓肯定没有“那么喜欢”,新鲜劲儿也没以前那么大。那么,服务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创新,是一件难事。一方面要考虑民众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跟上级政策、相关部门要求找到契合点。这大概就是公共文化从业者在新时代面临的共同且艰巨的命题,即如何凸显服务理念、内容和方式的时代。想来想去,笔者认为坐在办公室或家里是想不出来的,还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人民中找准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创新的答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