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来,各地编制发布的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事业在各地“十四五”规划中均有较大篇幅提及,体现了各地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与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本报特别关注陕西、广东、河南、辽宁四省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中对博物馆事业的规划目标,展望未来五年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景。

陕西

让博物馆“引擎站”作用更为凸显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厚重的历史、丰富的遗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博物馆基础不断夯实、布局不断优化、科学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及国际传播力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大,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效显著。”陕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强说。

据悉,截至2020年底,在陕西省文物局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共329个,比“十二五”时期新增76个,其中非国有博物馆新增43个,全省均约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5000万余人次。

新时代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要提高站位、找准定位,切实增强文博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协调、守正创新,全力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均衡发展。”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说,《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突出博物馆公益属和社会属,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类型博物馆发展,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

《规划》指出,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全力构建陕西省、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博物馆体系;大力发掘陕西文化资源特色,建成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促进博物馆集群建设,丰富博物馆类型,有效解决博物馆发展不充分不衡问题。

“十四五”时期,陕西省文物局将指导各馆在专、精、特上下功夫,克服低水、同质化、“千馆一面”现象,以重大项目为引领,重点做好兵马俑、黄帝陵、延安宝塔等“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工程;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两馆一院”改扩建工程;建立市级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中心,持续推进全省珍贵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推行“一张网”台搭建,逐步实现全省文博单位基础信息资源、数字资源等系统化、动态化管理;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使博物馆成为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陕西要做好不断健全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博物馆赋能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博物馆交流合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等工作;不断丰富博物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以“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为基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策划出集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究、文创创意于一体的分众式精品展览;丰富博物馆教育资源库和课程体系,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在全省先行建立20余个馆校合作点,推进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优化博物馆传播服务,加强跨界合作,开发各类数字及实体文创产品,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要深刻认识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擎站’和‘主动脉’作用,时刻牢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推广者使命担当,用心用情用力把博物馆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罗文利表示,积极推进全省博物馆工作高质量均衡发展,使博物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力量、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力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力量,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广东

尽展岭南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现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传统岭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交相辉映。2月1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提出了实施“六大工程”,其中,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将以更大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围绕上述目标,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系统保护,博物馆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活力明显增强。根据预期,到2025年,全省博物馆数量将从2020年的352个增加到400个。

上述规划还聚焦革命文物体系建设,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据介绍,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按照部署,“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同时,推动创建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卓越博物馆,实施广东博物馆质量提升项目、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等,探索健全的博物馆体系发展路径。

为规范博物馆藏品管理,“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实施现代物证征藏工程、藏品定级工程、可移动文物预防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推动博物馆藏品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和文物资源开放。为深挖岭南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广东将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开展全省文物精品推介工作。同时,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推动建立广东省社会文物市场信息与信用管理服务系统,完善文物捐赠奖励制度。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今年将实施“一十百千”博物馆发展计划,加快出台《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办好“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广东展区,推动广州、深圳、佛山、梅州、东莞、潮州等地“博物馆之城”建设。

1月26日,《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印发,提出了到2025年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120家以上,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家、二级博物馆15家、三级博物馆12家。实施展陈精品工程,实现1个至2个展陈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10个至15个展陈入选“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其间,广州将加强博物馆品质化、精细化管理,持续实施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博物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建广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开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新局面。

东莞市从2004年开始探索建设“博物馆之城”。《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东莞将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新地标,包括高标准规划建设东莞市博物馆新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博物馆等。在即将开展的“莞邑文化挖掘行动”中,东莞将支持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大湾区饮水思源博物馆,加快建设蒋光鼐博物馆,筹划建设袁崇焕博物馆,进一步加大文物资源保护力度。其间,东莞将开展“博物馆之城”提升行动。一方面,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重点提升发展历史资源、产业配套、民间收藏、休闲消费四类博物馆;另一方面,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领域,策划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圈、进地铁、进网络,让博物馆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河南

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博物馆群

鲁 鑫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是对外展示城市文脉的窗口,也正在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领域。不久前印发的《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时期,河南要提升以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为核心的都市文博区;打造华夏文明创新区,依托二里头遗址、双槐树遗址、安阳殷墟、龙门石窟、少林寺等重要文物古迹,与国内外优秀拍摄制作团队创作一批精品影视节目,扩大全球影响力;深入挖掘上古时期、夏商周早期中国文化资源,结合高科技手段,创作一批实景演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创作一批电影、小剧场等,增强传统文化体验;支持郑州建设“百家博物馆”、洛阳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

年来,河南文博系统扎实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推进夏文化研究和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河南省博物馆、纪念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展“泱泱华夏择中建都”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仰韶村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郑州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博物馆建成开放。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河南省将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以博物馆为引领,以河南博物院新院、黄河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为龙头,加快推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遗址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博物馆群。

据了解,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十四五”时期,河南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推动“文化旅游+”,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去年,黄河国家博物馆设计方案公布,确定选址郑州北部,投资约19.3亿元,建成后的黄河国家博物馆将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大亮点。前不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上发布了2022年2月至3月政府采购意向,其中,开展河南博物院新院全球概念设计招标工作预算金额为6500万元。由此可见河南省对博物馆建设的高度重视。

洛阳市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上榜了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洛阳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建设博物馆群的天然优势。当前,洛阳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已达102家,较“十三五”前增加了42家,基本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门类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其中,国有博物馆、纪念馆49家,非国有博物馆、纪念馆53家。今年,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牡丹博物馆等将对外开放,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一批新的博物馆正在改建中,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文旅名片将越擦越亮。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2022年,河南要以项目为支撑,筹备举办好河南省文物工作会、河南省革命文物工作会、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世界古都论坛四大展会活动,推进和建设好河南博物院新馆、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黄河国家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等十大工程,为‘十四五’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辽宁

跨界融合释放文博行业潜力

本报记者 刘海红

“十三五”期间,辽宁博物馆事业等取得了较大成果,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积蓄了发展潜能,具备了迈上新台阶的有利条件。截至2021年12月,辽宁省备案博物馆12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7家。

《辽宁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辽宁将实施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支持沈阳、大连等市的区域博物馆群建设,扶持重点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建设,重点培育不少于3家博物馆参与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构建辽宁特色博物馆体系;积极开展博物馆设立备案工作,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50家;支持一批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完成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据了解,沈阳2021年印发了《沈阳市博物馆“百馆”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和配套政策《沈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关蓉晖介绍, “百馆”工程旨在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以国有馆为主、非国有馆为辅的发展格局,形成社会历史类、工业遗址类、红色文物类、民俗非遗类、名人故居类、文化艺术类等类型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局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博物馆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金永才介绍,“十四五”时期,辽宁将用好省博物馆儿童体验馆、辽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体验厅等场所,深化馆校合作机制,组织有能力的博物馆开发、遴选不少于20堂博物馆精品课程,创建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品牌。充分利用全省博物馆资源,配合资源管理部门开发不少于15条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建立馆校合作点不少于120个。

与此同时,辽宁“十四五”时期将重点关注智慧博物馆建设,推进博物馆智慧化保护管理和展示服务,推进国家一级博物馆基本陈列、常设专题陈列和其他精品展览实现网上展示,拓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博物馆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云展览”体系。

目前,辽宁省共有17家博物馆为4A级旅游景区,11家博物馆为3A级旅游景区,这是辽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打造精品展览,得到观众认可的体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文化景区提升建设工程,完善沈阳盛京皇城景区、沈阳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一批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效能,着力提升观众满意度。”金永才说。

贯彻落实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辽宁将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博物馆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金永才介绍:“我们将选择部分博物馆作为‘博物馆+’战略试点,鼓励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束缚,积极指导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释放文博行业发展潜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