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接连上涨,大宗商品作为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让中下游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成本飙升,对经济的冲击也日渐显现,并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

国家发改委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中就提到,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精准调控,五个方面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并将紧盯重点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加强监测分析研判,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细看这一轮大宗商品上涨,与去年相比涉及面更广,既包括作为传统工业品原材料的煤炭、铁矿石、铝、铜、玻璃等,还包括棕榈油、大豆、菜粕等农产品;且部分商品涨幅明显较大,如原油价格一度逼近每桶140美元,目前仍维持在130美元左右的高位,8日又有一大宗商品——镍,大幅上涨76.03%,收盘达50905美元/吨。

中国是工业大国,不仅对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依赖度较高,且由于国内过去几年的限产政策等因素,目前供给主要在国内的部分大宗商品也面临供需矛盾。因当前国内消费尚未完全恢复,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欲将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转移到终端产品,并不容易。

可以说,大宗商品上涨对制造业企业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今年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变数,务必积极应对,确保主产区在国内的大宗商品能实现稳价保供,进口大宗商品则将负面影响尽可能降低。

就供应地主要在国内的大宗商品而言,近期大幅上涨与此前的限产政策有较大关系,限产是此前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如果能源供应出现问题,理应及时优化调整。

发改委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如对煤炭这一重要国产能源,即提出要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提升供需调节能力,保障产能合理充裕,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能源储备,提出将加快推进2亿吨以上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新增50亿立方米以上储气设施,推动全国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达到3亿千瓦以上,引导重点能源生产企业和能源大用户加强社会责任储备。

针对煤炭、稀土、玻璃等可以自给的商品和原材料,国资委、工信部近期也纷纷提出优化产能结构的举措,确保供应稳定。

至于进口依赖较大的大宗商品,需要国家层面主导稳定供应。如发改委称,国际油气价格攀升对中国影响总体可控,因为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已多元化,且长期合同占比很高,只要各方按合同履约,进口能够保持总体稳定。同时加大对国际市场的研判,引导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合理规避风险。

另一项重要且长期的工作是推动能源转型,逐步让中国工业发展降低对传统能源特别是进口能源的依赖。此番发改委也提到,中国正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清洁能源的快速增加也将有效对冲和减缓外部影响。

过去一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清洁能源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来自风电、光伏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今年还将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大幅增加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统筹增加各类发电有效出力。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让面临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再添变数,决策层需积极应对,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稳增长目标实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