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各地文旅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从传统“六要素”到新型“六要素”,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自2020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先后分批次公布了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和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根据相关规划,到2022年全国将建设100个试点城市、30个示范城市。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它们的共同目标。
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名单。围绕“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的核心目标,长春市注重从文化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形成了全民深度参与的文化消费创新格局,包括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大力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地方特色,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
“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要求,必须要在提高产品体验性、丰富度和吸引力上下功夫,推动旅游从单一场所场区向融合式、场景式、体验式转变,实现空间与时间的延展突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说,吉林近年来积极推动“商(商贸)、养(康养)、学(研学)、闲(休闲)、奇(新奇体验)、情(亲子家庭)”新型六要素产品建设,具体做法是:坚持全域化融合,依托吉林省城镇和乡村文旅资源,建设精品乡村、旅游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建设,增强城市商业区的旅游服务功能。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大力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地方特色,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加强多产业融合,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发展工业游、康养游;促进文教结合、旅教结合,开发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知识普及、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研学游;积极培育低空游、自驾游、户外游、亲水游等新业态。
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要在“文”上多做文章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国内文旅市场中,新型文化消费业态、新型消费模式、新型场景频现。“在城乡新消费业态、新场景中,要搞清楚主体是谁、动力源在哪里、如何激活民间的力量。”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郑晓幸看来,目前我国创作供给的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激活。他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把功夫用在各类市场主体上,让新型的文艺组织、文艺形式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培育市场,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建议要在‘文’上多做文章,‘以文塑旅’不可缺。现在研究文旅消费,就要研究都市和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与提高人民素养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花钱。”郑晓幸说,年轻消费群体是成长性很强的群体,倒逼催生了很多新的文旅场景、业态、产品的出现,剧本杀、国潮的兴起就是很好的说明。为此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引导文旅市场消费,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传承,通过文旅消费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其中,享受其中;另一方面要继续关注对公共文化、优秀文化创作生产的扶持,探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文化空间相融合等问题。
“一个地方文旅发展要看文化在其中的比重,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关注度和参与人次。公共文化消费是基本的文化消费,链条拉长可以形成文旅消费。比如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国潮,可以说与国家前些年的基本文化投入有关。研究市场,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进行深度引导。”郑晓幸说。
发展夜经济,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24小时书店、博物馆夜游、灯光秀……近几年,夜经济风靡一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既能让传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焕发新活力,也能创造出新的旅游吸引点和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潜力,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依托各地现有发展情况良好、文化和旅游业态集聚度高、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业区域等,分批次遴选、建设200家以上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较大、消费质量和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既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消费业态构成,也是推动文旅与商业、科技、贸易等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以集聚区的形式推动夜经济繁荣,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繁荣、刺激市场消费、扩大区域知名度、助力文旅市场振兴,并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龙蛙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清斌认为,要通过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突破传统的夜间观光、夜间文化展览和夜间零售概念,从满足居民及游客多元休闲消费需求出发,创造多维消费业态。他举例说,哈尔滨市整合夜间文旅资源,以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为依托,打造了集美食街、商业街、演艺街、休闲街、观赏街、体验街、非遗街等十大文旅项目于一体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网红”地标和夜市品牌,每年营业收入几十亿元,带火了哈尔滨市的旅游市场。
近两年,随着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网红”品牌的兴起,湖南长沙这座城市的“网红”气质陡增,加上灯光秀等“文化+科技”内容的赋能,长沙夜生活的文化特质更加凸显。五一商圈、黄兴路口、太平老街通宵火热,夜晚的长沙街头亮如白昼、人流如织,夜经济一再延时,变成了“深夜经济”,24小时书店、24小时餐厅、24小时便利店也日渐增多,展现出了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巨大活力。
“早期的夜经济主要以商业消费为主,但是,单一的逛商业街、泡酒吧、吃吃喝喝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旅游的需求。而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在提升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基础上,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则能兼顾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湘绣省级传承人成新湘建议,将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与艺术街区、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娱乐场所等融合打造,进一步丰富夜经济的文旅业态,提升夜经济的文化内涵,提高夜经济消费质量水平,从而有效扩大旅游消费规模。
(撰稿:郭人旗 韩洁,素材采写:王雪娟 张建友 张玲 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