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麻黄沟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高新技术开发区与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沿东南边界在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出境,境内85公里,流域面积31万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

以往,让黄河水变清变纯、变甘变甜或许是神话般的梦想,如今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为实现黄河水代替地下水的目标,解决机井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影响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的问题,从2015年起,内蒙古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蒙古腾格里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3亿元,建成库容723.4万立方米的条山水库以及配套的净水厂和30多公里的输水管网,输水管网全部接通到园区内各单位,供水覆盖率达100%,并陆续关停园区内的86眼工业用水井。自2017年8月水厂运行以来,开发区实现了工业用水完全由黄河水取代地下水的目标,解决了工业用水难题,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内蒙古腾格里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供水厂净化水车间,经过多项工艺净化处理后的黄河水变得清澈透明,经过检测,供水厂水质完全达到工业用水标准,现在日最高供水量达5万立方米。此外,通过实施翻板过滤工程,净化后的黄河水能够达到饮用水标准。

阿拉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黄河之歌,也在这里唱响……

发挥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

阿拉善盟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已调查发现各类文物点1330余处,包括古遗址990处、古墓葬148处、古建筑27处、石窟寺及石刻120处(多数为岩画)、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建筑45处。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居延遗址、定远营、曼德拉山岩画、巴丹吉林庙),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全盟各级国有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达4万余件。非遗名录不断完善,截至目前有国家级名录项目9项、自治区级项目56项。此外,建立国家级非遗传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遗传基地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文化艺术之乡4个。

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话剧《东风呼啸起》、民族歌舞情景剧《胡杨红》、原创非遗蒙古剧《萨吾尔登情缘》、通湖草原景区驻场演艺《腾格里传奇》《神游通湖》、风情歌舞晚会《苍天般的阿拉善》等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出现在舞台上,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贡献力量。

阿拉善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全盟共有旅游景区(点)40处,其中包括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2家、3A级旅游景区4家、2A级旅游景区14家;旅行社40家(含分社和营业部);旅游宾馆(饭店)4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23家);农村牧区旅游接待户200余家,其中自治区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106家。

“十三五”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89.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5.2亿元,相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65.2%和261.8%。其中,202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1.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7.20亿元,旅游统计数据恢复排名位居全自治区第三位。

阿拉善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加快推进全盟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编制印发了《阿拉善盟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阿拉善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阿拉善盟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额济纳旗淡季旅游奖励补贴政策》等,为全盟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政策保障。

阿拉善坚持以景区建设为核心、公共服务设施为配套的由内向外的发展模式,促进景区提质升级和品牌景区创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争取“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阿左旗、额济纳旗已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黄河“几”字弯文旅活动

助推高质量发展

推出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活动,是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环节,沿黄盟市在这大局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举措,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季活动的整体布局中,阿拉善盟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荐阿拉善高新区黄河湿地公园旅游景观建设项目、“大漠小镇,黄河渔村”乡村旅游项目等14个项目纳入自治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规划重点项目;2021年实施环乌兰布和旅游一体化综合开发等5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总投资75.78亿元,已完成投资54.6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居延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文化旅游业重大工程项目共计56个,总投资175.69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1.02亿元。尽管如此,从阿拉善的实际出发,还有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地广人稀和文化资源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大众型旅游的发展空间有限,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低水运营的现状,也导致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高品质开发的程度不够。因缺乏专项资金,地方投入较少,黄河流域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相对滞后,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虽然已有重点景区规划,但有限的资金制约了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

延续黄河历史文脉

做好黄河旅游文章

阿拉善盟努力做好黄河旅游这篇大文章,开展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驼道盐道遗址和红色文化调查研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保护,进一步完善四级名录,建设和命名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播场所,继续实施阿拉善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系列工程和长城保护、野外文物监控项目。

围绕讲好阿拉善“黄河故事”,组织专业队伍深入研究黄河流域考古发现、遗址遗迹和文献资料。加强对黄河流域史前文化、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河套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实证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发展脉络,努力形成一批黄河历史文化研究文献,做好巴彦木仁“盐驼古道”“黄河古渡”等历史文化挖掘。加大与宁、陕、甘等沿黄省区市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统筹推进非遗文化、旅游产品、精品旅游线路宣传推广。创作一批黄河题材舞台艺术精品,开展盟市间交流演出。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差异化发展要求,推动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沙漠休闲旅游和自驾越野旅游,打造国内知名西部风情旅游区和国内知名旅游城市。

做全做优生态游、沙漠游产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发展全域旅游,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沙漠、胡杨、航天、黄河、贺兰山等主题元素,推进旅游景区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品牌化发展。包括:围绕沙漠资源,持续发挥“阿拉善英雄会”品牌影响力,开发沙漠越野探险、沙漠徒步穿越、沙漠研学等沙漠旅游产品;围绕胡杨资源,发挥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开发四季胡杨主题旅游产品,指导以胡杨资源开发建设的景区打造风格独特、内容各异的旅游产品,促进景区差异化发展;围绕航天资源,依托世界三大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开发阿拉善红色文化体验游、航天科技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产品;围绕黄河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创作黄河主题舞台艺术精品,开发黄河主题旅游产品,与黄河沿线地区形成游客互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积极融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围绕贺兰山资源,以贺兰山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贺兰山西翼各区域自然与历史的内在联系,突出贺兰山独特的自然地域和历史文化的整体,与宁夏共同打造大贺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建立健全自驾游服务体系,打造国家级自驾游基地。以将阿拉善建设成国家级自驾游基地为目标,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为支撑,以各重点旅游景区和特色乡村旅游点为节点,加快自驾游营地、房车基地、宿营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自驾游培训、自驾车设备供应和自驾游救援等个化、定制化服务,加强景区、自驾游营地、房车基地、宿营地之间的路网建设,形成阿拉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打造通古淖尔沙漠旅游小镇等27个特色自驾营地、房车基地,完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水电桩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扩大“阿拉善英雄会”、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等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体育赛事在阿拉善举办,实现阿拉善梦想沙漠汽车航空乐园常年运营、“阿拉善英雄会”系列活动常态化举办。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阿拉善盟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旅游+”新业态融合工程,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强旅游文化节会和体育赛事品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业项目,做大做强“阿拉善英雄会”“亚沙赛”等知名品牌。持续推动阿拉善非遗产品、文创产品的研发营销,结合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完善精品旅游线路规划,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产品精准营销战略,培育产业品牌,打响做强“苍天般的阿拉善”文化旅游品牌。

以科技为引领,推动智慧文旅发展。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拓展完善“一机游”智慧文旅台,提升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推送、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功能,实现数据汇聚、动态监测、公共服务、宣传营销、虚拟体验等功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网格,用科技手段服务产业发展。

按照游客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乌海、巴彦淖尔市通力合作,围绕乌兰布和沙漠—乌海湖、敖伦布拉格大峡谷—纳林湖等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市场互动,树立一体化意识和差异化发展理念,推动区域旅游统一规划,加快构建内蒙古西部黄河流域特色旅游经济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