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郑军里建议,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惠民,把艺术精品送到田间地头、千村万寨,让村民足不出户享受到高水平的艺术大餐,激发村民对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逐步提升村民的整体文化艺术素养和精神面貌,提高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广西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完全适应广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广西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已初步建成覆盖全面、质量优化、效能提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多元融合工作也呈现出快速推进、示范带动、探索创新的生动局面。2016年至2020年,广西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列入脱贫攻坚重点项目,自治区财政投入18.04亿元,共补助建设721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组建了1.7万多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1.5万多支村(社区)体育队,实现了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全覆盖,乡村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受惠的农村群众达到3800余万人。截至2020年底,广西建成1429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行政村覆盖率达99%,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广西经验。但同时,从新时代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还明显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部分市、县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等建设水平还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基层文化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活动经费不足,客观上对服务效能提升形成制约。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最大的责任。我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壮乡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位,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民之所呼,政之所应。2021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让壮乡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还强调,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挖掘广西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和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加强文化娱乐领域综合治理,持续壮大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和“刘三姐歌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
今年1月,《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公布,向社会各界展现广西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信心和战略。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广西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完善各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数字文化与智慧旅游提升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实现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便捷高效,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所有县(市、区)拥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国家相应标准,年服务人次超过1.5亿。
在公共文化设施提升上,广西将推进广西民族剧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自治区少儿图书馆等项目建设,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结合新基建,加快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广西),建设数字文化体验园和国家文化专网(广西),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发展。
在文化惠民活动方面,深入打造“5·23”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月、魅力北部湾、“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百团千场下基层、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戏剧巡演月、八桂舞蹈季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文化惠民品牌,推进戏曲进乡村、进校园,升级打造“走读广西”“文兴广西”等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活动品牌。
同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出台,为广西“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绘出了更具体的发展目标和线路图表。按照这个规划,到2025年末,广西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得到明显推进,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更为丰富多元,与旅游、教育、农业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更加充分;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展明显。广西公共图书馆年流通2200万—2600万人次、为读者举办各类活动0.6万—0.7万次,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文化活动6.1万—6.5万次、年服务2800万—3600万人次,每万人有群众业余文化团队6—8个。
“设施不够完善,基层文化馆站达标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不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待加强建设等,这是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广西文化民生建设的重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有关负责人说,要实现规划的目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补短板。补短板的良方,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加快补齐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短板,推动壮乡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刘宁指出。(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