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虽然普遍具备较高学历,大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但由于他们才出学校门,转身又进了另一个校门,普遍存在理论素养、知识储备较强但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难以培养出具备突出技术技能的毕业生。从当前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看,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年来坚持“引—育—训”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新路径。

引——发挥技能大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管理办法》,并陆续引进了7位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大师。依托这些技艺精湛、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建设了7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形式让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传绝技、带高徒。

石凤武是学校引进的第一位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大能手”“河北省金牌工人”……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他在机床前20余年的坚守和在凡岗位上熔铸的匠心。学校为石凤武专门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工作室组建“匠心智造”团队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先后有两名青年教师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两名青年教师成为“河北省技术能手”。2021年12月,“石凤武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建设好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学校组建了技能大师评定委员会,定期对在职教师、在校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等级评定。截至目前,共有95名教师被认定为校级技能大师,330余名学生被认定为校级技术能手,这些学生都成为了企业最青睐的毕业生。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技能大师的完整梯队,实现了在办专业技能大师全覆盖。有了这些技能大师作保障,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与学校合作开展在研项目攻关。在此基础上,学校实施了基于“企业项目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的入职培训与产品研发相结合,并前置到顶岗实之前;以真实生产任务代替传统的模拟训练,以企业岗位标准作为学生考核标准,以产业发展方向为依据,开展“师导生随、师生共创”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的“零距离”对接。这一模式的实施,让教师和学生在技能大师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了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真本领。仅2021年,就有9名教师、20名学生获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育——抓好新入职教师的系统化培育

年来,一大批毕业于高水研究型大学的青年人才充实到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由于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还不够清晰,在知识与能力的匹配度上也与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所以很多职业院校陷入“有水却不能解渴”的境况。面对这一现实,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办起了为期一年的“青师学堂”,通过多层次、系统化的培育,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许多教师称之为“要进讲堂先进学堂,要当老师先当学生”。

为了严把人才入门关,学校对新入职教师在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和知识水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规定他们在走上讲台前必须接受由所在二级单位、教务处、学生处和人事处等相关单位联合组织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专业技术、工作态度等综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择优评选出“优秀见教师”和“优秀指导教师”。考核不合格,未能达到上岗要求的教师,将延长一年试用;只有顺利通过考核,达到上岗基本要求,才有资格登上讲台。

校系两级共同发力,全面把好新入职教师见期试用考察关。校级层面,在新教师上岗前举办岗前培训班,以教师职业道德、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学校文化与规章制度等4个模块为主线制定系统的岗前培训计划,从“学校文化与传承”“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个人成长”“教师体态、语言与礼仪”等多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根据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不同岗位要求,培训内容在通用模块的基础上又各有侧重。组织新教师到大庆开展“铁人精神”系列培训,到当地企业参观,使他们深刻体会企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标一流、高质量、高标准的务实发展理念。组织优秀教师为新教师进行说课示范,使他们对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系级层面,各单位为每一位新教师指派一名具有8年以上教学经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优秀老教师为导师,让他们“拜师学艺”。在这种“导师制”的模式下,针对每位教师的岗位特点和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从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师德修养等多方面入手,对新教师进行系统培养。

训——不间断全脱产教师企业实践锻炼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在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早在1988年就提出“新分配到校任教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原则上安排一年的实践锻炼”。2011年,学校出台《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教学单位每学期派出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任教师不少于2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每次必须以全脱产形式参加连续不间断的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该制度延续至今。

国家政策相比,学校去掉了“累计”二字,增加了“全脱产”和“连续不间断”两个要求。“全脱产”保证了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上;“连续不间断”保证了参与实践锻炼的教师可以在至少半年的时间里连续承担具体的岗位工作和任务,持续跟进解决企业的一个或多个生产难题,教师得以融入企业技术团队并获得与企业及其技术人员建立长期合作的机会,进而获得长期、固定、系统的培养和锻炼。企业实践锻炼的深度和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也进一步拉了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关系。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以产业思维引领全过程。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将培养环境从传统的教室、会场转到企业的生产现场;把传统的专家讲学变为和企业“行家里手”的工作交流;把传统的以教学大纲、专业教师培训为主转变为以企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培训为主。10年来,学校累计派遣450余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半年以上的全脱产实践锻炼,为企业解决了1000余项生产难题,到款额7540余万元。

基于多年来在“双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企业服务经验,学校受承德市政府委托主持开展每年的企业入户走访调研,到千余家企业梳理产业脉络、统计企业状况、记录生产难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河北省工业诊所,聚焦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向哪转”“怎么转”“不会转怎么办”等症结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参与企业问诊的教师增强了对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把握能力,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增强。

(作者系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