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上海!

这个城市是否失控,这个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可以被相信吗?

谈论疫情,其实有很多的角度和切口,但是几乎每一个方向都有着站位和人设的不清晰

那什么不会骗人

数据不会骗人

既然说到疫情,我们就来看看每日公布的数据吧

我花了一个晚上,把上海发布公布的每日新增数据做了一个汇总

把最近两个月每天的情况给大家做成图表,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黄色代表着境外输入案例,而蓝色是本土确诊

这个数据其实做得我非常的触目惊心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对于上海而言,日常承载了大量的境外输入案例

上海从3月1日开始有着一例本土新增,但是今年开始,几乎每一天,上海都有境外输入的确诊案例

今年的前2个月,上海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243例,约占我市去年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总数的80%

整个2022年的压力是陡增的

还有一个数据,就是今年上海确诊的1243例,占据全国同期总数的38%

是38%啊

各位,这是上海一个城市的数据啊

中国的一线城市有四个,喊着与国际接轨的新一线城市则更多

但是真正在承载着境外输入压力的,其实就是上海

为什么

还是来看数据

2021年上海一共承接了14137架次国际和港澳台航班,占全国35.6%;

2022年1月,上海承接1028架次,占全国的39.9%;

2022年2月,944架次,占全国比重首次突破40%,达42.8%。

一个上海扛下了所有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压迫感,一种时刻把你推到最前面身边却没有太多帮手的压迫感,所有的压力也就上海自己承担

面对这样的上海,真不知道这样的城市有什么好调侃的

还有一个数据,很多人也会诧异

就是上海为什么会那么多无症状

3月1日至15日14时,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94例,而无症状感染者有861例

其实无症状本身并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但为什么这么多,怎么查出来的

在上海发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话

多少无症状感染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换句话来说,一旦上海出现了一例本土新增,那么整个医疗体系就开启了一场与病毒的时间赛跑

需要迅速地把确诊案例身边的密接,次密接全部都管控起来

第一要快速防止疫情扩散;

第二要精准最大程度不影响百姓生活。

这是2021年上海几个零星案例下的工作强度

一个确诊会带来数十个密接,然后还有成百上千的次密接和高风险筛查人群

综合流调情况和“热力图”等,对病例较多、活动频繁、传播链复杂、扩散风险较高的重点区域进行较大范围的主动筛查

速度越快,影响的人数就越少

这一次上海疫情的大量爆发,本质上已经是医疗体系的血肉战,几乎就是用人肉之躯把人群控制住,然后将无症状检测出来

越多的无症状背后就越证明着医疗团队跑在了病毒的前面

上海的无症状数据是这样的

还是一样的时间维度,蓝色的是本土新增,黄色的是本土无症状

越来越多的病毒在萌芽之前被检索了出来

靠的就是单纯的速度和意志

把无症状人群在管控区暴露出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社会面清零

而不是像很多城市的全员核酸全部不动,这样的社会面清零又有什么意义

到目前为止,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本轮疫情全市已经累计排查管控密切接触者1.1万人了,密接的密接已经3.2万人了

这种排查的力度和管控的数量,远远超出之前历次的疫情

这是一场赤裸裸的肉搏战,但是整个上海的原则依然还是“事不过夜”,全力在和病毒传播比速度

但是如今的疫情当然也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整个流动性这么大的上海,应该如何做好日常管理

在最近的发布会上也有一些方法的解读

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区域网格化处理

如果有一个区域有隐患,那么这个社区网格就先暂时把流动性降下来

筛查完以后网格内如果没有阳性病例,但是还要等一等

隔壁那个小区是另外一个网格,筛一遍,如果筛完没有感染者,很好解封

但是结果发现筛完以后有阳性,这个小区暂时就封闭管理了。经过感染者、密接、次密接的排查,再对这个小区进行隔了一段时间以后的筛查,如果筛完没有感染者,就好了

最后一步很重要,就是在上海背面其实有一张数据大地图

把没有感染者的网格一块一块的连起来的话,社会面上就健康了

发现有感染者、有风险的区域我们按住了、管控住了

所以只要给上海时间,一定是可以有序且影响最小的把有问题的小区单位弄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地方是封小区有的地方是封楼栋有的地方就封一户,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管控必然会影响到生活,日常生活怎么办

比如说买菜,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其他城市有着一家一户统一配菜送菜的案例,但是我们不妨看看上海

昨天我看到了一个直播新闻

关于上海如何解决菜篮子问题

前置仓刚需品类的平均备货量达到了日常的1.5到2倍

但是有一个镜头我看到的时候吓一跳

负责解说的是美团买菜

不是某一位领导,而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负责人出来解答的

这就是上海的处理模式,快速的启动了和电商平台的合作,定了运力和备货应对方案

提前做好蔬菜、肉禽蛋等刚需商品的备货计划,让老百姓可以正常买到菜,并且能够送上门

各电商平台与封控管理的小区积极对接,为居民提供种类丰富的保供套餐,做好保障工作

比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本来生活为封控小区提供各类保供套餐服务,套餐包括肉蛋、蔬菜、水果、米面等;

盒马鲜生在防疫保供过程中,持续增加货源供给,扩大配送范围,以满足各门店周边3公里范围内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全力保障生活物资稳定供给;

另外,百联集团、光明集团、蔬菜集团,以及京东、天猫、美团、饿了么、达达等平台都积极做好生活物资的保供。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城市一定是强大的政府体系与市场化机制结合之下才能够顺利运转

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而对于上海来说正是在这两股力量驱动下保持有序运行

也是因为如此,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没有恐慌,也不存在挤兑,所有人都相信物资不会稀缺,因为随手都能买得到

这样,网格化管理才会比较顺利,也能得到大部分民众的理解

当然,在这场时间的赛跑中,特别庆幸的是上海的疫苗普及率

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

根据死亡率分析,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 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 0.09%,有 23 倍的差别

所以如果可以,劝说身边的老人和朋友趁早去打疫苗,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这个城市有着很多微妙事

一些底下的东西正在有序的进行,一些工具一些软件都在帮助这个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个体

上海不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需要的是有序的城市

不知道各位看完之后还会怎么理解上海,或者觉得上海疫情后面会怎么样

最后说说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最近看到了在长三角一些不好的迹象

关于身边的朋友如何议论上海,关于周边的城市如何的质疑上海,甚至有些地方为此颁布了举报热线,一个线索200块

我看到的时候其实是很心寒的,上海从未拒绝过任何人,不论是境外输入还是外地带星的访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候我们班级有个学霸,每次考试都会考第一名

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所有人都在笑

只有那个学霸默默收起书包,不言一语,回家努力

这或许就是个体与个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吧

每个城市都会经历抗疫的艰难,对于上海而言每天想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争论和非议

张文宏说: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

希望每个城市都是持久的,一线城市也好,新一线也罢,都能如此

这样的城市,房价也算有了它温暖的意义。

(作者为地产行业资深研究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