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清零”与经济发展并不对立,是国内疫情防控的底线也是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9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表达了上述观点。
抗疫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协同的,都是“动态清零”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看来,“动态清零”总方针特别强调的是精准,即要精准平衡抗疫和经济发展、正常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如何做到精准?李斌提出,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国家卫健委鼓励地方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特点,探索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的水平,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做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中国防控疫情的制胜‘法宝’。”李斌称。
特大城市疫情防控取得明显进展
当前国内疫情仍处于高位,四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病例超过55万,波及大部分省份。
梁万年在发布会上称,北京和上海这次疫情的流行株都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两个城市都是特大型城市,人口都在两千万甚至更多。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也较大。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的特点,这给特大城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对其组织实施能力、核酸检测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这些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以上海为例,梁万年称,面对近2500万的人口数,每组织一次核酸检测,每落实一个抗疫措施,都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的。从市级政府到区,再到具体落地的街道、居委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难点。不像一些其他城市和局部地区,很快就能够做到、做好。
与此同时,由于在抗疫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城市生命线的运行,这意味着快递小哥、必要的交通运输人员、医护人员、社区的组织人员和志愿者等的人口流动性依然存在。梁万年称,这种人口流动性也构成了在本轮上海疫情中,病毒在社区传播的风险。
梁万年表示,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当疫情快速发展的时候,防控的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做到“四应四尽”,即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只要做到“四应四尽”,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切断疫情的传播链条,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效实施医疗救治。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上海市正在向这方面迈进。”梁万年表示,当前,上海在医疗救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方舱基本实现了“床等人”。但这些措施见效仍有一个过程的,前段时间上海比较艰难,其实和城市特点和病毒传播特征、城市整体的资源容量和人口流动性等方方面面因素都是有关系的。
由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老龄化水平也居于全国较高水平,而老年人群往往面临更高的新冠重症乃至死亡风险,梁万年称,应继续强化对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切实提升老年人群的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加强针的接种率。
抗击奥密克戎并不意味着全市全员核酸
与原始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新冠疫情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和无症状感染者多等特点。有观点认为,这国内疫情防控中的“早隔离”的愿景相背离,也让“动态清零”几乎等同于全域静默、全员核酸。
对于这一观点,梁万年回应称,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国并非做不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真正做到“四早”,我们就不一定需要做全市全员核酸,甚至全城封控,所以抗击奥密克戎并不意味着是全市全员的核酸,更不意味着是全市全域的封控。
“能不能在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和全城封控的条件下来做到疫情的有效控制,我的回答就是:只要做到‘四早’就可以。” 梁万年表示,由于疫情发现得越早,传播链条就越清楚,故此,只要搞清楚疫情传播链条和波及的范围等,就可以更精准地采取防控措施,不一定需要扩大管控范围,而只需在精准的、可控的范围来采取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和相应的管控措施就可以了。
但是“四早”是要靠一系列的理念、能力和机制来保障的。梁万年表示,在应对疫情的时候,各地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监测能力、发现报告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各个部门和民众的参与度和对这个疾病的警惕和重视程度等。
“反过来说,如果做不到‘四早’,在不清楚传染源的来源以及感染者的波及范围和接触人群的情况下,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快的特点,要想把它控制住,就有必要适当扩大管控范围,加强核酸检测,加强相应的管控措施。”梁万年称。
梁万年表示,总的来看,我国现在已具备了“四早”的技术和手段,比如核酸检测技术和已经广泛推广使用的抗原自测技术。在法律上,也对疫情的报告有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此外,还拥有一套完备的监测体系,监测能力也正在进一步加强。更为重要的是,两年多以来,中国已经积累了和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经验,可以“以快治快”,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