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60岁的演员冯远征,本来已经跟妻子梁丹妮做好了明年退休生活的安排,却迎来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次变化——被正式任命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党组副书记。在北京人艺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
(资料图片)
今年是北京人艺70周年大庆。6月19日,前任院长任鸣突然因病去世,哀伤一时笼罩,院长位置就此空缺。9月14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杜甫》在北京人艺三楼排练厅与媒体见面,同时宣布冯远征上任第五任院长。
在《杜甫》的排练厅,冯远征是最忙的人。他既是导演又是主演,不仅要调度全剧的每一处细节,自己要登台,还要兼顾刚履新的身份。《杜甫》不仅有老演员,也有一批刚进人艺的新演员首次登台,对冯远征来说,这样的安排是早在他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的时候就在考虑的事情——未来几年,北京人艺将有一大批60后老演员退休,他需要为将来20年准备好新的演员、新的观众。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335.85亿元,话剧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演出类型。观众心目中“中国话剧艺术最高殿堂”的北京人艺,其票房之火是毫无疑问的市场标杆。今年6月9日至14日,北京人艺为庆祝70周年,启用1999年的演员阵容上演《茶馆》,开票2分钟,五场演出全部售罄。6月12日,《茶馆》进行在线8K高清直播,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五千万人次。
但另一面,北京人艺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除了《茶馆》《雷雨》《蔡文姬》《窝头会馆》等经典之作,还需要更多反映时代的新作品。在影视剧、网剧的冲击下,如何培养并留住年轻演员,也是话剧舞台面对的困难。
对新任院长冯远征来说,人艺的规划、人才的培养,剧目的创新,都是他未来要面对的挑战。
演员冯远征
冯远征的形象总是与20多年前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难以分割。但这20多年里,他出现得最多的地方并非影视剧,而是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
“北京人艺是赋予我艺术生命的地方。”冯远征曾说,他考进北京人艺之前,也演过影视剧,但他的艺术土壤扎根最深的,还是北京人艺。他的职业生涯大多在这里度过,把这里视为“艺术归宿”。
他一直记得自己参加人艺学员班考试是在1985年4月19日。那时他在北京龙潭拉链厂做临时工,跟工友一起业余学表演,先后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因形象不符合要求被刷下。
身边人劝冯远征,回到厂里,好好做拉链工。他坚定自己对表演的热爱,想做演员、当艺术家。在写给父亲的一封信里,他写道:“不撞南墙不回头。30岁就是我的南墙,如果到了30岁我还没成为一名演员,那我就随便找个职业去做。”
23岁的冯远征终于如愿考进北京人艺。新演员进人艺做汇报演出,第一任院长、剧作家曹禺来看演出,跟他们讲话,跟每一位年轻演员握手,感叹了一句,“年轻真好”。如今,冯远征再见到今天的年轻演员,也像曹禺当时一样,遥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闯劲和冲劲。
在北京人艺表演班中,冯远征是最勤奋的一位,给老演员跑腿,跑龙套就干了五年,内心多少有些苦闷。成正式演员后,剧院请来梅尔辛教授为新演员指导格洛托夫斯基表演,看到冯远征对表演的热爱和悟性,梅尔辛教授提议带他去德国学习。
1991年学成回国,冯远征又回到人艺,重新开始在舞台上跑龙套。这一次,他耐住了寂寞,打磨演技。2001年,他因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爆红,医生安嘉和的形象塑造太过深刻,被很多人视为“童年阴影”。很多人问他,怎么能如此精妙地把握一个外表温和、内心阴暗狂暴的知识分子角色,“我回过头来仔细思考,我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在表演上对人物认知有了不一样的地方。”
冯远征在影视剧上并不高产,从《美丽上海》《天下无贼》《非诚勿扰》《钢铁年代》到《老农民》等作品,每一部都扎实有力,有口皆碑。他每年只拍一两部影视剧,更多的时间都留给舞台。
1999年,林兆华导演复排《茶馆》,给冯远征分配了胆小怕事的松二爷一角。从那时开始,这个角色他每年都演,一演就是20多年,熟练到每一句台词都成了日常的松弛对白、每一个动作都成了熟悉的肌肉记忆。
冯远征认为,一位演员能在青春时站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留下青春的身影,“对一辈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9月8日,在被正式任命为北京人艺院长那天,他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一个怀揣梦想的文艺青年走进北京人艺,唯一的愿望就是要一辈子做人艺的演员,做像许多前辈艺术家那样的好演员。”
承上启下的新院长
“7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到古来稀了,但对于北京人艺,我觉得是正青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冯远征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走委员通道,当时他在想,自己要讲些什么?最后他讲的是北京人艺的70年,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们。
1992年,留学回国不久的冯远征,坐在台下看《茶馆》。演出结束,老一代艺术家集体谢幕,也意味着那是他们退休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冯远征在台下哭得一塌糊涂,“老艺术家退休,新一代的我们还没有成长起来,怎么办?”
30年,他坚守舞台,从青年演员走到退休年纪,北京人艺也重回一票难求的巅峰期。但冯远征知道,今天的北京人艺又回到30年前新老接替的节点。当上新任院长,对他最大的挑战就是培养新一代话剧人。
去年9月,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对外运营,这个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北京人艺新地标,拥有1个700座的“曹禺剧场”和1个200余座的小剧场。与北京人艺现有的首都剧场、实验剧场、菊隐剧场等构成错落有致的剧场矩阵。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上演的第一部戏就是冯远征执导的新版《日出》,以及濮存昕、闫锐分别执导的全新版本曹禺名剧《雷雨》《原野》。巧合的是,三部戏的主演都是1997年生人。
冯远征开始担心,年轻观众会不会不接受新版名剧,没想到,来看戏的都是90后、00后观众,他们把这里当做“网红打卡地”,拍照、参观新剧场,然后看戏,上座率非常高。
这一年里,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上演了《日出》《雷雨》《原野》《榆树下的欲望》《关系》等剧目,演出场次超过100场,迎接观众4万余人次,也承接了北京人艺70周年的重要活动。
新剧场落成,演出场次就会增加,剧目也要增加,这是北京人艺面临的新挑战。
从2016年担任剧院演员队长,冯远征就开始有意改变招聘演员的策略,重新启动学员班模式,14位演员有10位留在北京人艺。在他的计划里,青年演员的数量要达到四五十位,才能为北京人艺未来的20年储备出足够人才。
冯远征常回想自己年轻时,老一辈艺术家几乎是手把手培养他们这些新人,那是在为今天的北京人艺做准备。15年前,他与濮存昕、丁志诚、梁冠华这帮演员成长为北京人艺的台柱。现在,薪火相传的责任落在他们肩上。
跟过去不同的是,他们入行时,是带着对舞台和艺术的热爱,那是纯粹的艺术家梦想。但今天的年轻人考表演,更多是憧憬明星梦,在成名的诱惑与生存的现实问题夹击中,一个甘于留在舞台上经受打磨的戏剧人才,变得越来越稀缺。即便培养出年轻人才,也需要挤出时间去拍影视剧补贴生活,这是舞台从业者直面的新时代困境。
9月23日,《杜甫》将跨越国庆假期演出15场,对刚上任的冯远征而言,这是颇有深意的一场戏。
未来两三年,他认为会是北京人艺的发力之年,自己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在60岁这一年接下重任,他想的是如何为后人做更多铺垫与努力,延续北京人艺的传统和艺术风格,带领人艺步入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