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然而,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同时,中国也在大量进口非转基因大豆,2021年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达到150万吨,2022年1~7月进口量达到124万吨。


(资料图)

此外,从价格来讲,不论是现货,还是期货,非转基因大豆都与转基因大豆存在价差,前者贵于后者。9月13日,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现货价格为6260元/吨,进口转基因大豆港口分销价为5350元/吨,二者相差910元/吨。同一天,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非转基因大豆豆一的期货收盘价是5893元/吨,转基因大豆豆二的期货收盘价是5382元/吨,二者相差511元/吨。

其实,大豆产业的“双轨制”,不但存在于中国,也同样存在于世界其他大豆主产国。比如,巴西、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生产的绝大部分大豆是转基因大豆,然而,两国也都种植有一定比例的非转基因大豆。

“双轨制”的根源在于需求。业内人士指出,在食品加工领域,比如豆制品、酱油等,采用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转基因大豆用于榨油、豆粕,豆粕是饲料的主要原料。首先,只要是政府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其食用和饲用的安全性都是确定的。其次,既然市场上存在一些消费群体对非转基因大豆的消费偏好,那么尊重它、满足它就行。

非转基因大豆生产遍布全球

国际谷物理事会数据显示,全球大豆产量2021年超过3.6亿吨,预计2022/2023年度将会达到3.8亿吨。业内统计,全球每年非转基因大豆产量约为6000万~70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13%~16%左右。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国内种植的大豆为非转基因品种,且该品种产量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1640万吨。从2022年起,随着国家启动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预计产量可接近2000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中国开展了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试点。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官方称:“去年的试点效果不错,今年是试点开展的第二年,将继续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有序开展试点。”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试点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中国自1986年推出“863”计划以来,就一直在跟进这一技术,目前只种植了转基因棉花、木瓜。可以说,研究早就在做,但应用迫在眉睫。因此,正如行业内的预期,迈出这一步是迟早的事情。

种植转基因作物所带来的益处,以转基因大豆为例,对一个产区来说,如果种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前期较好的表现是,通过合理密植,能够提高一定的单产量,同时显著降低大豆除草成本,减少有毒杂草籽,提升大豆品质的均衡性。美洲产区历经这20多年的种植实践,大豆单产也从每英亩30多蒲式耳(1蒲式耳约合27千克),增长至50多蒲式耳。

今后,随着高蛋白品种或其他具有品质改良特性的品种问世,大豆产品的品质将会有极大的提升,造福于大豆产业和广大消费者。

不过,张晓平也提到,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每年仍然能生产出近2000万吨的非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大的、纯正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这一地位无人撼动。如果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而缺乏适当的有效管理措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对非转基因大豆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除了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可谓遍布全球。

比如巴西,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2021/2022年度为79.3万公顷,2022/2023年度接近100万公顷,占全国大豆播种总面积的比例为2%左右。从产量来看,2022/2023年度非转基因大豆,预估将会达到1800万吨左右。

至于其他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比如,印度年均产量为1000万~1200万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产量最多,年产100万~120万吨,占远东地区大豆总产量的65%以上;美国年产量不足700万吨;乌克兰年产量约为300万~400万吨;欧盟地区年产量约为200万吨;南非是非洲最大的大豆生产国,预测2021/2022年度产量为209.1万吨。

种植非转基因大豆,主要是为了食用。以美国为例,60%的非转基因大豆用于生产加工食品,这些用于食品加工的大豆,约有52%制作豆腐、28%制作豆浆、8%制作酱油,其他制作纳豆等食品。38%的非转基因大豆用于饲料加工。在饲料加工方面,主要用于制作非转基因豆粕。

再比如欧盟,对食品要求严格,只允许种植非转基因大豆。除了用于食用外,还用于生产非转基因豆粕,用于家禽和畜牧业饲料喂养。

还有印度,国民以素食为主,也喜欢食用高油食品,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制作食用油脂。大豆压榨后的豆粕,除了供应本国饲料消费外,还出口其他国家。

消费及贸易需求集中于中国、欧盟

在全球,非转基因大豆的消费及贸易需求非常集中,主要是在中国和欧盟。由于供不应求,分别都得大量进口。

在欧盟,存在一部分消费群体对食品安全要求较高,希望牲畜由非转基因饲料饲喂。因此,也就存在一部分地区的畜禽和家禽的饲料使用非转基因豆粕的现象。尽管这并非主流,但正因为有这部分需求的存在及增加,刺激了南美等地区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规模随之扩大。

目前,欧盟地区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通过海运和铁路,来自俄罗斯、乌克兰;二是通过海运,来自巴西等南美国家。

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生产豆制品、酱油、调味酱、大豆蛋白等食品加工,少部分用于榨油,还有一些用于存储以及种子。据农业农村部预计,2022年,我国非转基因大豆食品消费量将达到1432万吨。此外,每年还要进口100万~150万吨的非转基因大豆,用于生产豆粕。中国规定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仅用于加工大豆籽实,不作种植用途。因此,绝大部分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在港口检疫检验完毕后,直接进入加工厂生产非转基因豆粕、大豆蛋白等大豆其他加工产品,主要用于牲畜饲料喂养。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油脂行业研究员王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整体来看,国内豆制品、酱油、酱料、大豆蛋白等需求比较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些年,非转基因大豆的进口量不断上涨,进口非转基因大豆占国内非转基因大豆需求的比重可能会有所增加。目前来看,非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较低,仅占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产量的7%~8%。

受豆粕等饲用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自从1990年开始进口大豆以来,1996年就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从大豆完全自给自足逐渐转变为高度依赖进口。经过长期错位竞争,我国逐渐形成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和进口转基因大豆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产大豆主要是食用,进口大豆主要用来加工油脂和饲料豆粕,二者相互之间也具有替代性。

不论是大豆应用体系,还是大商所,一直都存在着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分界线。张晓平提到,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用于压榨加工,其主要产品豆粕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当然由此造成大豆对外依存度高,也是客观现实。不论是食用大豆直接做成大豆制品,还是饲用大豆做成饲料用于畜禽养殖,最终都还是转化成食品。

此外,在大商所的大豆期货市场,2002年,黄大豆1号(非转基因食用大豆)和黄大豆2号(转基因油用大豆)拆分上市,向全球市场提供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的价格信息,国内大豆期货价格逐步摆脱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国内外大豆的关联性逐渐减弱,开始呈现独立的市场行情。

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主要是从美国等国家进口用于榨油的转基因大豆。从2009年开始,从俄罗斯进口非转基因大豆。随后,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王晨认为,中国进口的大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以用于压榨豆油和豆粕的转基因大豆,而且全球大豆的主产国美国和巴西的地位很难被动摇,因此我国主要进口大豆来源国依旧是美国和巴西。

业内人士也提到,非转基因大豆的稀缺性,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重视,国产大豆产业应该瞄准国际国内食品市场,发挥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优势,形成与转基因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

2021年,中国进口150万吨非转基因大豆,同比增加25%。其中,加拿大是中国第一大非转基因大豆进口国,进口量58.8万吨。其次是俄罗斯,为54.39万吨。此外,近年来,中国从非洲国家进口非转基因大豆的数量逐年增加,贝宁的进口量达到23.2万吨。

王晨提到,中国每年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依旧会维持在100万~150万吨,主要用于生产非转基因豆粕及大豆蛋白。来自非洲的非转基因大豆可能会在下一段时间成为热门,但是目前只有三个非洲国家允许对华出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