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孤寡老人陶玉生与奎文区文化馆业务人员视频连线,咨询书法写作的某个技巧。几年前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的陶玉生为排解悲痛情绪,选择参加书法培训。奎文区文化馆针对特殊人群推出的“点对点服务”,让他赞不绝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统筹谋划、综合考量,也离不开务实精准、特色服务。过去几年,潍坊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传统项目提档升级,围绕“百姓喜欢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这一理念,坚持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有力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意度。
敞开门,触角无边界
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在哪里?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回答是“没有边界”。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潍坊市文旅系统近两年多次掀起“头脑风暴”,发动所有干部职工,思考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服务、均等服务的路径。
吃住在建设工地的工人师傅业余文化生活匮乏,针对这一现状,奎文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区住建局、区总工会,组织开展“送文艺进工地”关爱建筑工人系列活动,2021年已向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等单位的建筑工人送去公益电影放映14场、文艺演出6场,发放安全生产手册、“文化惠民”纳凉扇等两万余份,用文化关怀感谢他们为城市建设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为破解上班族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进图书馆的问题,奎文区按照“阅读空间临街、服务功能打包、资源众筹共享、多种业态结合”的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集群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打造“城市书吧”9处。同时,当地探索利用不到3平方米的楼梯拐角和办公走廊边沿,安装开放式书架和24小时智慧图书借阅柜,每个地方免费提供图书1000余册,由图书馆工作人员依据数据定期更新图书,让读者不用跑路、不费时间就能随手借还图书。
“文化服务,文化是核心内容,落脚点是创新服务方式。”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介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围绕群众不断变化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必须保证有“源头活水”。
大融合,共享促振兴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基层,尤其是乡村。各级党委政府近年来的持续保障,让乡村文化振兴有了初步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仍存在短板。
作为“古九州”之一,青州市现有96万人口,共有956个行政村,124个社区,基层文化建设点多、面广、任务重。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健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以城为主、乡村为辅、资源分离、分层供给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新需求,一体化、均衡化、融合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过去几年,青州市持续推动总分馆制发展,促进县域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全市13个镇街文化站、54个社区建设成为市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同时与15个机关、学校、酒店、民宿、乡村旅游点、城市书房合作,建立全民阅读示范点。
具体操作环节,当地由图书馆、文化馆总馆选派工作骨干,担任分馆副馆长,对分馆的业务进行指导,每年开展声乐、锣鼓、秧歌等公益培训,对基层图书馆(室)业务进行指导。总馆负责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业务辅导,文艺骨干接受培训后,再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基层文艺爱好者能力提升,让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便捷,质量显著提升。
小切口,全民齐参与
文化活动的成效如何,人气是重要考量。怎么提高百姓参与度?潍坊市多年坚持“让百姓登台唱主角”。也许大家的文艺素养有高有低,也许场地条件参差不齐,但百姓热爱文艺的心是同样的火热。
前几年,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诸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曾组织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一个重要成果是:只机械地搞活动,没考虑群众实际需求、心底愿望,片面注重送文化,群众“被服务”、当看客,参与度不高、感受不深,获得感、幸福感大打折扣。
为此,诸城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上精准发力。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承办、企业赞助,当地在235个社区搭建起“炫艺龙城”全民综艺大赛流动大舞台,请百姓登台唱主角,让群众演给群众看,走出一条由“建”文化、“送”文化向“种”文化、“产”文化的转型之路。
“我们搞综艺大赛,自己基本不用操心,文旅部门联合社会力量提供设施设备,老百姓轻松上阵。”诸城市文艺爱好者刘先亮说,高大上的演出设施设备搭在了家门口,多数农民群众都是第一次看到,争相上台一展身手。尤其微信直播时,很多老百姓都想看一看、比一比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
权文松表示,今年起,潍坊市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困扰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人才短缺等瓶颈。从百姓一个个细微需求入手,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好文章。(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