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

谜语解析:“鲁达”绰号花和尚鲁智深,《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好汉之一。格火烈,好打抱不,因三拳打死镇关西,为避祸出走,在五台山文殊寺出家为僧。谜语答案: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读音 bàn lù chū ji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鲁智深为什么选择当和尚而不选择当道士

在《水浒传》里,鲁智深是行侠仗义的代表人物,他拳打镇关西,就是替卖唱女金翠莲出头,拯救金翠莲父女逃出郑屠夫的魔掌。他天生的侠骨义肠,促使他做出这种事情的,完全是内心里的一点义愤。只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号称镇关西的郑屠徒有虚名,根本就不经打,三拳就一命呜呼了。没奈何,背负了人命官司,鲁智深只得逃亡江湖,后来上了五台山,做了和尚。

可是,同样是出家避难,鲁智深为什么不去当道士呢?要知道,在《水浒传》的背景时代,也就是宋徽宗时代,皇帝老儿宋徽宗是信奉道教的,而且到了狂热的地步,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不但召集著名道士进宫论道,还按照官员等级制度,把道教官职化,设置了二十六等道官、八等道职,建立了道学制度。

道教是中国本土兴起的宗教,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按照道家经典论著《太霄琅书经》的解释,“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也有清规戒律,也以出家修行为业,修行的地方叫做道观。在宋朝,道教的地位很高,在《水浒传》的开篇,京城里瘟疫盛行,宋仁宗下旨命洪太尉到江西信州龙虎山上,请嗣汉天师张真人,到京城祈禳瘟疫。

所谓的祈禳瘟疫,在书中有所解释,在京城禁院里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免除瘟疫。所谓的罗天大醮,是道教中最隆重的祭天仪式,祈福保民,祈求邦国安泰。宋仁宗为什么不请名山大刹的主持,来京城里做祭祀活动呢?可见,道教在宋朝的地位,是高于佛教的。尤其到了宋徽宗时期,皇上把自己封为“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了。

既然连皇上也当了教主道君,道教这么受朝廷重视,鲁智深为什么不到龙虎山去当道士呢?道士也是出家人,也属于方外之人,鲁智深如果当了道士,朝廷也不会追究他的罪行了,与当和尚的效果是一样的。在古代,朝廷不追究出家罪犯之罪行,早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出家人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在寺庙里或者道观里修行,基本上足不出户,其实和软禁差不多,对社会的再度危害的概率很小,因此官府默许这种逃避罪责的方式存在。但是,并不是说,出了家就不受官府管辖,如果继续犯罪,官府仍然可以抓住后宣判处罚。

官府对于出家人也有一套管理办法,但凡出家人剃度后,都会发给一张度牒,就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出家人如果在外行走,没有度牒,旅店不敢收留住宿,官府也会追究来历。鲁智深剃度后,当即就发了度牒,他从五台山到大相国寺的路上,就随身带着度牒。武松假冒头陀,就带着那名头陀的度牒。

而且出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不是随便跑到寺庙里或者道观里就能出家。寺庙里或者道观里收徒,都必须是施主们的介绍,或者是本地知根知底的人,不熟悉的人,他们也不敢妄自收取。不然的话,如果出了事情,反倒找不到主家处理善后。比如,鲁智深醉酒大闹五台山文殊院,所有的损失都由赵员外赔偿。

赵员外之所以送鲁智深出家,是因为他的祖上曾经在五台山文殊院里施舍了钱财,是本寺的施主檀越,而且赵员外曾经许下愿心,剃度一僧在院里,早就买下一道五花度牒。有了这道五花度牒在此,鲁智深一去就能够剃度为僧。如果赵员外没有预先买下这道五花度牒,他想送鲁智深上五台山为僧,只怕没有那么容易,还得多费一番口舌和周折。

因为鲁智深长得面貌凶恶,一双眼睛精力四射,看着就不想长久修行之人,首座与众僧都不同意剃度,如果赵员外不是施主,又没有预先买下度牒,只怕鲁智深剃度为僧这事就黄了。但是长老看在赵员外施主的面子上,编了一套鲁智深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的言语,首座和众僧才勉强同意。

如此看来,鲁智深选择当和尚,不选择当道士,是因为他别无选择。赵员外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施主,是信佛的人,与文殊院长老有交情。赵员外与道观的道长们没有交情,就算鲁智深想当道士,也不得其法。鲁智深当和尚,却是身不由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