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余名基层文化指导员遍布城乡,艺术作品反映基层百姓心声,文化志愿服务带动农村自办活动,群众点单文化配送“不打烊”……始建于1950年的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历史悠久,服务却十分新潮。多年来,该馆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宗旨,以服务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坚持重心下移,创新服务方式,让城乡群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每逢节事,乡村就热闹起来。在北碚区,随着基层文艺队伍的完善,这几年间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我们镇上的节目很多都是大伙儿上台演,几乎人人练就一项才艺,以当上文艺骨干为荣。”北碚区歇马镇居民徐莹莹告诉记者,镇村能有如今的文化气质,得益于北碚区文化馆的培训。他们立足乡村,常年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被亲切地称为“不走的文化队伍”,既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生活面貌,深受百姓认可。
服务基层服务农民,重点就在于有这样一支用得上、靠得住的基层文化队伍。北碚区文化馆的秘诀就是坚持实施文化指导员队伍培训工程。“我们每年举办常态化培训,至今已培育了2000余名基层文化指导员,其中有大学生、社会工作者,也有退休的文艺爱好者,有效补充了基层服务力量,极大提高了农村基层自办文化活动的能力。”据北碚区文化馆馆长董进波介绍,该馆还创立组建了重庆两江艺术团、北碚区缙云之声合唱团等馆办文艺团队9支,以及基层文化示范点68个、社会文艺团队536支,构建了区、镇街、村社三级基层文化网络体系。
在此基础上,北碚区文化馆与时俱进,建立数字化文化馆,覆盖全区17个镇街,广泛开展数字化远程教学和服务。一手抓辅导,一手抓供给。每年培训文艺骨干、群众达10万人次的同时,准确掌握基层文化需求,年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惠民展演380余场次,线上线下受众250余万人次,实现了“群众点单,文化配送”。
队伍建起来了,供给跟上了,成效很快显现出来了。在北碚区文化馆引领下,一批反映基层百姓生活、传递人民心声的作品不断涌现:围绕乡村旅游创作的舞蹈《十里荷香》,常驻当地景区;唱出百姓美好向往的《山里人爱唱山里的歌》,将山民在每个节气演唱的山歌汇聚成一个个声乐表演唱,一经推出就成了当地热曲;融合土家情歌等地方特色的广场舞村村跳、人人跳,热度不减;以乡村振兴、战疫防疫、脱贫攻坚为主题,基层群众自发参与创作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不仅下乡,也进城。近年来,北碚区连通城乡的文化活动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以志愿服务为基层农村办实事为主线,以艺术普及为手段,以群众足不出户畅享艺术盛宴为目标,北碚区打造了缙云文化村村行、缙云之声合唱节、缙云欢乐大舞台、群众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有效整合了文化资源,每年带动基层农村自办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次。“以缙云欢乐大舞台为例,我们每年贴近时代要求设置节目主题,以镇街为单位组织一台精彩节目到城里演出,再对每台节目进行整体设计和编排,择优集中展演,加上专业艺术院团和文化馆创作辅导的部分高质量节目,常态化送到农村,送到基层,形成城乡文化互动,促进了城乡人文交流。”董进波说。
“现在日子好了,大伙儿心里乐呵,都期待能有更多文化活动登上乡村大舞台,唱出高兴劲儿!”基层群众的反响最能说明文化服务效能。通过打磨文化服务实力,提高文化供给水平,激发基层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北碚区文化馆建立起服务长效机制,助力文明程度提升,参与乡村综合治理。在这里,广大基层群众在哪里,文化服务就去哪里,精神文化需求有多少,文化产品就添多少。( 本报记者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