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崇尚法治、以法治为内核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法律文化。 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高校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文明传播的重要使命。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最关键在于以文化的精神内涵夯实法治的思想根基。法治文化应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高校推动教育深化改革和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一、深刻认识法治文化的重要影响,引导高校师生建立高度的法治自觉。法治的真谛在于个体发自内心的信仰和坚定不移的实践。个体的日常行动并非仅受刚制度的影响和约束,更受到文化、信念等精神的引导和驱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法治文化基础,是传播文化文明的主体,构成接纳和延续高校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厚植高校法治文化、涵育高校法治精神,就是要在“人化”和“化人”本质要义上发挥更大作用,引导高校师生充分认同并自觉践行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着力夯实法治文化的顶层设计,完善高校管理机制的体系化建设。组织体制机制是实现文化浸润的首要保障。法治文化的传播与延伸,要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文化建设体系中,使法治文化建设与高校整体文化建设步伐一致,保障法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与高校发展趋势统一。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构建法治建设制度体系是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根基。《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是高校依法办学的法律依据,从2003年起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法治建设的规划,将注重“由上到下”管理的“依法治校”转为“基层治理”的“高校法治”,要求各高校制定落实法治工作的具体方案,这是推进法治文化的制度依据,是夯实高校法治文化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对法治文化进行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高要求推进。做好法治文化建设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全局思考和高位部署,筑牢系统有序、层次分明、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法治文化组织领导体系,确保法治文化建设真正落地落实

三、加快推动法治机构的搭建优化,锻造高校专业化的法治建设队伍。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群体的行动往往通过组织的形式来表达。法治文化的传播和延续需要以专业的个体行动者为载体,构成统筹法治文化建设、承载法治文化传播的组织群体。高校法治机构是实现法治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是联结书本上的法与日常运作的纽带和桥梁。优化高校法治机构建设,不仅要鼓励设置专门的法治工作机构,更可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设置负责法治工作的专门机构。要构建强有力的高校法治队伍,保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定期开展法律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强化专业化水和职业认同,完善法律工作者的考核与奖惩机制。通过对法律工作者的“以文化人”,提升法治机构的组织活力、专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法治文化建设合力,充分发挥高校法治机构在统筹法治工作、维护学校和师生主体权利、承担具体法治事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切实加强法治文化的宣传创新,探索高校涵养法治精神的实践运用。法治知识的专业决定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冰山法则”:浮在水面上的法律条文永远只有小部分,更多的法治文化则沉没在水面之下,而法治文化所蕴含的力量功不可没。高校师生在受到法治文化熏陶的同时,文化认知会深深反作用于法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师生进行法治文化宣传,不能仅局限于“学法、懂法、守法”的口号,更需要在形式和举措上有所创新,更多从深层次法治文化层面进行精神滋养。加强对师生的法治文化宣传,不仅要形式多样、切合实际、解决难题,更要内容丰富、指向明确,有针对地传播法治知识。对学生法治文化的培养和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思政课”、法律基础课,更要将法治文化融入学生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个环节。不仅在课堂上有针对地开设法律课程,更要在课堂外营造法治氛围;不仅教学生守法、懂法、用法,更要引导学生掌握权利维护的尺度和界限,信法而不乱用、懂法而不滥用,严守法律的边界。文化实践是法治文化的本质,懂法明理、守法得当、用法有度,才能真正实现法治文化的浸润,实现法律文化实践的合理运用,更是法律精神规则意识的体现与延伸。

(作者谢阳薇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