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经过整理,讲话全文刊发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里程碑式重要成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激发中国文艺,不仅进一步将其从封建的宫廷文艺、贵族文艺中解放出来,而且将其从西方个人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斋、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使其在古今、中外、上下多个维度的冲激、碰撞、交流中发生升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进展,并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后又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论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对新时代文艺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基本遵循,是 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年是《讲话》发表80周年。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中观照这一光辉文献,特别是将其与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联系起来学习,必将使其焕发崭新的理论光彩、在新时代绽放新的魅力。
《讲话》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
《讲话》之所以发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本,不仅对中国文艺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世界进步文艺也有参考价值,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同志不仅深刻地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将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求取中国化的鲜活成果,解决了先进理论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落地生根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将文艺视为人类解放事业的必然组成部分,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高度重视文艺的人民性品格。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文艺的实践品格,因为哲学的任务不但在于认识世界,而且更在于改变世界,文艺同样如此。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其指导下,中国新文化尤其是进步文艺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进步文艺如何与人民大众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进步文艺就无法摆脱凌空高蹈、自说自话的困境,甚至可能退回个人主义的小天地中去。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跳出文艺谈文艺,将文艺置于中国革命事业全局中思考,在对中国进行历史定位的过程中对文艺进行定位,具体说,就是在确认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基础上,确认中国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以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因而革命的任务就不仅是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建立一个新文化的文明先进的中国。为此,文艺必须走民族、科学、大众的道路。为此,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为工农兵的。为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与人民结合,转变思想情感和立场。由此,解决了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问题,解决了进步文艺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问题,使文艺真正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发生联系,使文艺真正带上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讲话》不仅开辟了中国文艺的新天地,而且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那就是要在认清党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以之指导文艺事业,使文艺与时代同行。
可以说,《讲话》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文艺政策,迎来了文艺的新的春天。党的十八大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出发,对包括文艺在内的各项事业进行战略规划。只有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与要求,那就是要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而歌与呼,用创作汇聚起澎湃的中国力量。
《讲话》提供了党领导文艺的基本遵循
《讲话》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困扰进步文艺发展的问题,而且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党领导文艺的经验教训,提升了党领导文艺的能力,使党领导的文艺队伍空前团结,有组织有规划,不断发展。
党领导文艺,必须制定科学的理论纲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极其重视文艺工作,积极探索文艺发展规律,制定规章制度,为文艺发展提供理论与制度保障。《讲话》是毛泽东同志系统总结党领导文艺经验提出的科学理论,为党领导文艺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纲领。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从“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核心问题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文艺人民性原则,正确地回答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党领导文艺指明了方向。
《讲话》还正确地解决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正是由于将文艺工作纳入革命事业全局中思考,来自党内党外、不同地区、不同个性、不同艺术理念的文艺家才有可能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才有可能在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同时,文艺领域和其他各个领域的统一战线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讲话》推动了党领导文艺的组织与机制建设,使党领导文艺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意识到文艺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提倡发展“文的战线”,要“文武双全”。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延安成立了大量文艺团体,研究文艺、活跃文艺、组织文艺。《讲话》发表之后,党进一步加强文艺领导,提升组织力,使文艺真正成为一支“队伍”。这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文联、作协等各类文艺机构奠定了基础。
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南,必然会在上述各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产生深远影响,指引文艺工作者勇攀艺术高峰。
《讲话》开辟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广阔道路
由于极大地提升了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开阔了作家、艺术家的艺术眼界,提高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讲话》发表之后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创作高潮,出现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特别是原先不为人注意的秧歌剧、木刻版画、民歌等艺术形式,在进步文艺工作者改造下,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与魅力。秧歌剧,这原本流传乡里的耍笑艺术,以其生动丰富的肢体语言、欢快有情的唱词,成为传达时代信息的便捷艺术形式,引领中国人民大踏步地走向未来。陕北民歌,这层积了农民无尽酸辛因而不无苦涩不无悲凉的民间曲调,经由进步文艺家改造,化酸辛为甜美,变空想为理想,不仅唱出了中国农民千古未有的新心愿、新生活,而且唱出了解放全中国、开创新天地的豪情。木刻版画,以一把刻刀一块木板,刻出了最生动的中国形象、最分明的中国风骨,成为进步文艺新收获。在各种艺术精神的交融中,很快就出现了歌剧《白毛女》这样的高峰之作,一演风行,唱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更可贵的是,沿着《讲话》指明的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探索,长期努力,开辟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广阔道路。比如柳青,长期扎根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创作了反映“农民走进新的时代之后,对于公有制、国家化的认识与接受的过程”的史诗《创业史》。赵树理不愿做文坛作家,一心做“文摊”作家,一辈子为农民创作,努力使文艺融入千万农民生活中,其作为感人至深。周立波,则在探索个人风格和民族形式的路上勉力前行,不仅以秀美的文字塑造了细腻感人的人物,而且展示了中国的风土风情风物之美,韵味无穷。实际上,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文艺家们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样的艺术探索、艺术经验在今天依然极富意义,促进我们深入思考在当今时代语境中,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塑造怎样的中国形象,如何传达中国精神、传达怎样的中国精神。只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全面理解《讲话》内涵,才能更好地领会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才能响应《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倡导的,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马文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