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实践证明,教育扶贫意义重大,特别是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而有质量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关键举措,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共同富裕也随之成为党和国家下一步重要的工作目标。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道,教民为要。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乃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托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客观来讲,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最终体现在人的作用发挥,而人能力大小和水高低取决于教育,这就要求充分认识教育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教育在共同富裕中起基础作用。教育是实现人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人的幸福感最大化的基础。人的受教育水越高,自身力量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社会就能作出更大贡献,价值实现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就越强烈。其次,教育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持久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诸多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发挥作用最持久的因素,通过教育能够实现人力资源提升和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最后,教育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教育的过程也是发现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孕育新的文化、新的思想的过程。通过教育,不仅可以让人更有思想和素质,也更具创造力和开拓,从而在实现自我发展和更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教育发展来促进共同富裕,其核心在于促进教育公和提高教育质量。从长期来看,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教育是关键,也是核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并逐步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来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内生动力,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共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各类教育设施布局必须与时代要求和人的需求相匹配,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说到底,教育公与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实现共同发展,因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判断标准要基于教育机会均等,尽可能地通过教育制度本身补偿以改变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的不利状况,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实现事关国计民生的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而有质量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与公正义,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动力。

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进展”,必然要求教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打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的“组合拳”。一是以人口规模为基数,大力发展公益普惠幼儿园,办好学前教育;二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好学校,确保公高质量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三是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和实效;四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以及推进继续教育培训,让更多孩子有学上和拥有“一技之长”;五是不断优化调整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更加充足、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通过打造公优质、普惠便利的教育链条,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不断提高自我市场竞争力,从而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通过教育扶贫或者立足教育共富,进而实现“稳得住”和“走得更远”,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上”“学得好”,还得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稳定就业、实现致富。这就要求地方劳动和就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等部门等形成合力,尤其是对刚脱贫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要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精准培训,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实现从“体力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真正让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需要强调的是,要特别注重技能培训与实现就业形成良循环,推动整个社会“尊重技能、崇尚技能、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氛围形成,进而让每个普通劳动者都能学技能、拥有技能、享受技能,有自信、有尊严而体面地从事本职工作,追求有质量的理想生活和个发展。

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久久为功。在做好学前教育和提升义务教育水同时,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包括以高水的职业教育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职教高地,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最终让多样化教育为共同富裕助力,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教育力量,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又一伟大征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期盼。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教育办好,并通过多样化教育协同发力,来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贡献中国教育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讲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