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魂,风骨留人间。”1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与云南省保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音乐诗剧《青山风骨》在北京上演。该剧充分发挥音乐诗剧的艺术特色,生动诠释了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老书记”身上的反差契合音乐诗剧的特点
杨善洲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岭大地涌现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之一,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称号”“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荣誉。他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生淡泊名利、廉洁奉公。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2020年9月,中国煤矿文工团云南演出小分队在保山演出间隙专程前往施甸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全体演职人员通过丰富的专题教学、现场上课、体验教学等形式,全面深入地认识了杨善洲,走进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草鞋书记”的精神家园,深刻感受到这位优秀共产党员一生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们萌生了创作一部以杨善洲先进事迹为题材的音乐诗剧的想法。”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刘中军说,该题材已有影视剧作品,且都是知名艺术家主演。朗诵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优势,近年来文工团在音乐诗剧领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杨善洲朴实无华的形象与崇高精神形成的强烈反差,非常契合音乐诗剧的艺术特点。
让观众以第一视角感受杨善洲的初心
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2021年重点创作项目,《青山风骨》主创阵容强大,由刘中军、李汶娟、庄志强担任总策划,贾雨岚担任艺术总监,郭凯敏担任导演,文工团创作室屡获大奖的国家二级编剧冯必烈执笔编剧,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汪江担任道具设计,国家一级作曲李杰为该剧作曲,由郭凯敏、徐涛、何音、张兆北、白蓓等具有较高朗诵造诣和戏剧表演水平的艺术家组成的演员队伍来保证该剧的演出成功。
2021年3月,刘中军带领主创团队赴保山,再次登上大亮山,在善洲林场、杨善洲故居、清平洞、隆阳区板桥镇北汉庄等杨善洲生前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深入采风,勾勒他的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如今保山年轻人眼中不同侧面的老书记轮廓,串联起杨善洲高大光辉的形象。
釆风归来,主创团队更加坚定了信念和信心,决定以叙事诗的方式,将原创音乐、朗诵艺术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用诗化语言表现杨善洲22年造林兴林的全过程,让观众从第一视角,跟随这位老党员,一同经历他的公仆之路,一同感受他不变的初心,用音乐诗剧向老书记致敬。
细腻展现“共产党员一定要自找苦吃”
作为音乐诗剧,《青山风骨》台词押韵,朗朗上口,像诗一样表达情感。“里面有吟诵、朗诵、诵读,有自白式的,也有倾诉式的,每一种感情和技巧都不一样。”对于热爱朗诵艺术多年的郭凯敏来说,这很有吸引力。
杨善洲曾为了寻找种子,在菜市场到处捡果核。而舞台上,郭凯敏奉献了一段精彩的无实物表演。舞台上道具简单、背景写意,并没有菜市场的实景,也没有果核的道具,可在郭凯敏的表演中,观众仿佛看见了他在低矮窄长的缝隙里抠出一个果核,认真抹去包裹着的灰土,细心分辨手里这颗种子的种类,再扔到后背箩筐里。
细腻的处理和多样的变化也给排练增添了难度,首次担当舞台剧导演的郭凯敏,花了大量时间给年轻演员说戏。在全剧结尾,有一大段村民的追忆和赞颂杨善洲的台词,一开始演员们不理解,觉得像在念悼词,“我跟演员说要换位思考,因为他们没去过大亮山,没有感受到村民跟着老书记杨善洲种树,赢得了辉煌。那不是老书记一个人的辉煌,而是全村人、全家人和自己事业的辉煌。”郭凯敏掰开揉碎地讲,“家乡变美了,树木林立了,经济有来源了,这种感情才能是真的。”
在郭凯敏看来,杨善洲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我一定要在剧中表现出来,那就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自找苦吃’。”
以老书记的初心使命感染观众
《青山风骨》诗化的舞台呈现与演员精彩的表演,让杨善洲的感人形象立于舞台之上,也让老书记的使命初心感染了台下的观众。
不少观众表示,该剧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让大家学习和重温了杨善洲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精神理念。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班永吉认为,杨善洲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旗帜。“杨善洲一辈子忠诚于党的事业,一辈子为群众谋福利。他老骥伏枥,意气风发,泽被百姓;他绿了荒山,白了头发,心向未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像杨善洲那样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这部《青山风骨》音乐诗剧,是一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舞台艺术佳作,是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生动实践。”班永吉说。(本报记者 刘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