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西文化交汇的地区,在挖掘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利用和转化文化建设成果、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奋斗历程中,甘肃涌现出很多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他们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挑起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的担子。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灵魂”

康县地处甘肃省长江上游地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其发展劣势,但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契机。年来,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灵魂”。

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沈小煊介绍,康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特色在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生态资源保护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力推行“意识教育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消费观念生态化”理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动力,融合生态、生产和生活,形成全新的乡村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文化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康县深挖北茶马古道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持原生态风貌和对古树名木、古街古庙、古房古楼的保护。为留住乡愁,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康县陆续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启动收集村庄旧时器物,利用农村闲置房建成风格各异的村史馆、农俗博物馆、乡村展览馆等。目前,康县村史馆数量已达57个,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抓手。

康县还充分利用和转化文化建设成果,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立足乡村文化,开发“生态+文化”乡村旅游模式。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发展乡村旅游,康县文化和旅游系统不懈奋斗,推动“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为打造康县文化和旅游品牌贡献力量。对于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沈小煊说:“荣誉将会激励我们向下一个新的更高目标奋进,以更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康县文化和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李天圣:抒写甘肃歌剧新篇章

1982年,李天圣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创作专业,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戏剧剧本,老舍的《茶馆》、契科夫的《海鸥》《樱桃园》等作品对他影响很大。1986年,李天圣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甘肃省歌剧团从事编剧工作。他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没有创作任务的时候,他经常去不同地方体验生活。“要在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入来自生活的活力,作品才有灵魂。”李天圣说。

2007年,李天圣接到甘肃省第一部音乐剧《花儿与少年》的创作任务。《花儿与少年》最初是舞剧剧本,与音乐剧表现方式不同,重新改编面临巨大挑战。“最根本的问题是音乐剧要着重关注主要人物内心的成长过程。”李天圣说。《花儿与少年》以“花儿”作为创作基础。为了保证唱词的“花儿”特色,李天圣几乎查遍了所有“花儿”唱词资料,从中寻找与剧目贴切的民歌,将原始的“花儿”唱词风格融入音乐剧的表现中。与此同时,李天圣还为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了具体的音乐形象,如男主人公是保安族青年,曲调就采用保安令,女主人公是藏族女孩,曲调则采用梧桐令。“人物的音乐形象带着符合场景的音乐特点。”李天圣说。

李天圣担任甘肃省歌剧院院长、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后,更是以发掘和培养戏剧人才、推进剧团建设为己任。有一次,他回到母校上海戏剧学院争取人才,对编剧专业的学生说:“我把电话号码留给你们,如果你们愿意来甘肃歌剧院,就给我打电话。”只要一有推荐、选送的机会,李天圣就把甘肃省歌剧院的年轻人派出去学。“能派的都尽量派出去,他们开阔眼界后才会有较大提升。”李天圣说。

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令李天圣备受鼓舞,他说:“艺术创作要在艺术表现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更多既契合时代精神,又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樊泽民:做地方文化“牧羊人”

受甘肃民勤地区崇文重教风尚的影响,樊泽民从小就喜爱楹联诗词。多年来,在互联网传播尚不发达的时候,樊泽民凭借十几年积累的大量楹联资料,在很多专家、楹联爱好者的支持下,以书信、电话等搜集形式,耗时4年编辑出版《中华当代获奖对联大观》一书,为楹联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凭借热情可以做阶段的工作,但要长期从事一项工作,一定要坚韧、坚毅。”樊泽民说。

担任民勤县文化馆馆长后,樊泽民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民勤地方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保护、传承工作中。他联合甘肃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举办了6届民勤小曲戏艺术节、7届民勤端阳节赛诗会。“我希望把民勤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以此为基础办成群众喜爱的活动。只有让群众当主角,活动才能持续开展。”樊泽民说。

樊泽民很重视发挥新媒体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民勤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和“民勤非遗”快手、抖音短视频账号总点击量达上千万次。

樊泽民推动建立了具有民勤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名录体系,他主持申报的民勤曲子戏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同时,他还创办主编了文化期刊《胡杨》,搭建了民勤县数字文化馆公共服务台,多渠道传播民勤传统文化。

目前,樊泽民正在主编《民勤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武传说》等书,其中《民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整理了6年,共收录了101项民勤县级非遗项目。对于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因为文化情结的驱使,做了一些应该做也需要做的工作。”(本报实记者 王伟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