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站C位,乡间特色风物通过外景短片、互动访谈、民俗表演集中呈现……1月25日(农历小年),又一波“村晚”云展播在全国各地接力进行,聚焦乡村,综合运用各类传播手段,让人们从特色节目及其台前幕后,纵览乡村新变化、振兴新局面。与“村晚”同框,共贺新年,成为云端“返乡”的一大温暖表达。

忙时撸起袖子加油干,闲时搭起“村晚”大舞台,线上线下同步接力,美丽乡村即时“上播”。自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开展至今,各地创意不断。“村晚”显现出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的延伸态势。

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新华网等台,人们直达“村晚”现场,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活动,还能深入了解地方非遗等特色文化,参与好物美景推介。通过“村晚”,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和热情参与。

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简称“发展中心”)统计,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和各地优选“村晚”的整场直播已达18场,点击量十分可观,计划推出的直录播约80场,也已收到不少用户线上预约。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发展中心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开设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专题,设置了“村晚”云直播、“村晚”资讯、“村晚”观看指南、“村晚”短视频征集四大栏目,方便群众了解活动总体安排、点播观看并参与互动。其中,“村晚”短视频征集,围绕“过大年”“迎冬奥”“美好生活”“百年成就”主题,面向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系统单位、文化馆(站)、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等“村晚”相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征集短视频,将结合网络点击量等情况,遴选、确定优秀作品若干,于1月25日(农历小年)和2月15日(元宵节)分批重点推出。

传递乡情乡韵,“村晚”不仅是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各地持续开展的“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对基层群众来说是了解乡土中国的“大数据库”;对文旅界来说则是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机制、树立乡村文化品牌的重要路径。

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发展中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村晚”品牌建设,通过开展理论研究、基层优秀案例调研、工作交流会等,提炼“村晚”品牌内涵,总结提出“村晚”模式,推出优秀“村晚”样本,凝聚各方力量,推进“村晚”活动不断创新,促进各地“村晚”办出特色、办出水。此外,发展中心还将自有品牌活动与“村晚”相结合,依托“百姓大舞台”等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发掘、培育、推广各地“村晚”品牌,通过“文化中国”微视频暨“乡村拍手”计划和“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宣传各地“村晚”,持续升高“村晚”热度。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村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新华网、圆点直播等新媒体台,各地“村晚”精彩内容通过网络直录播、短视频等在云上呈现。发展中心挖掘更多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创新“村晚”云端形态,吸引互联网用户观看;依托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资金,联合各地共同推进“村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上云用数赋智,创新加码合作,“村晚”正在联通更大范围的乡愁。面向世界,国际交流和合作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相关中资企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欢乐春节”“月满中秋”等品牌项目,向海外华人和各国民众推出“村晚”精彩内容。在节日期间,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也选派各地优秀“村晚”活动和团队,参加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国家的民间艺术节,开展云端国际交流等,让各地优秀活动、团队走出去。(本报记者 王 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