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的隐性育人实践,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丰盈精神世界的教育实现过程。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关涉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课程学习中主体价值世界的形成规律,勇于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育人成果的独特价值
《尚书·周书·君陈》有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就育人目标和要求而言,“课程思政”既是学生审美的、道德的价值世界的建构与价值决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能够内在推进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具体分析,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经过课程思政教学实施,预设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否得到实现。比如,学生是否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了正确认识,是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是否扎实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第二是通过课程思政的育人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比如,学生是否形成专业学习的精神内驱力,是否建立了更为积极的内在态度与动机,是否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乃至课程学习成果整体质量、整体水平是否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切实得到提高、提升等。
应当强调,就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而言,上述两个层面的育人成果不是相向的,而是同向的。在同向同行中,彼此应该也必须是互融、统一的。也就是说,开展课程思政,不能止于形成学生对思政知识的重复记认和静态知晓,而是使学生理解思政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能够自觉用之,指导其行事动机的发动、行事过程的选择,让行事的结果更好,这正是育人成果导向的课程思政的特殊价值所在。
课程思政育人成果的生成性
要培养“不磷不缁”的“淑质英才”,需要将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果内化于学生的心智和行为,活化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为此,可以借鉴生成论教学的合理理念,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实践。
生成论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生成论教育哲学。生成论教育哲学吸收了我国道家哲学本体论和西方当代过程哲学的思想成果,其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以深化、发展的视角看待教育教学,这一理论关照到学习成果的主体自主建构性,更为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力和主体实践之于主体认知形成的作用。
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活动是知识活动也是价值交往活动,其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能力也表现为生成性的。生成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正是包含理解和体认价值理念、形成价值抉择能力等育人结果的过程。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主体性是不断生成的主体性,表现在其知识、能力、价值取向的动态形成和发展性;学生需要不断通过调整与对象的关系来建构自身的思维世界;同时,这种有形式、有结果的连续性教学过程,每一个阶段的生成结果,都是后继阶段走向完善的现实基础;学生经过反复的体认,见证并省察思政知识对于生活世界、专业实践的价值引导作用,形成对思政知识及其实践价值的认同与理解,并融入其认知结构和专业思维系统,成为促进其能力发展的精神财富。
从教师方面来说,作为把关人,为保证育人成果的质量,要依据知识—能力生成规律,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同时,教师应“量凿正枘”,分析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合理与精湛之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其不足、漏洞乃至错误之所在,并及时提出明确的修正要求或建议,直至生成优质的、能够表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育人成果。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过程与成果的统一性
不言而喻,在课程思政这种具有鲜明育人目标指向的教学“场域”中,学生学习成果应与设定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学生能够获得怎样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念,应是教学方案中预设、教学内容中包孕、教学策略中落实并且可通过学习成果而被评价的。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清晰表达的育人目标,为育人成果的生成指明了方向。依据包含“育人目标”在内的教学目标展开的课程教学实践,必定要自觉的、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或者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须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匹配得当。
科学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是实现育人成果的路径。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和发现的实践对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显性教学及合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场景,保证教学过程指向“思政育人”教学目标。在这种通过“直接的方式学习间接的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索发现并见证”的学习主体,既是“价值观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建构的过程。
“循绳墨而不颇”,保障学习成果生成的合度性是至关重要的。育人成果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限度,绝不能是失控的、肆意的随机生成。因为,课程思政育人成果是由“合度”,即合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也合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来衡量的。如果教学过程中,将本该提倡、鼓励的生成,当成了育人目标之外的“过度生成”,抑或对全然“不合度”的生成失去把控或放松检讨、纠正,都会违背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综上,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要帮助广大学生构筑正确的、有“硬核”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课程思政育人成果的生成空间,是从教学实践的起点到教学目标实现的空间,这个教学实践空间应凸显教与学的主导——主体意义,充分体现和实现育人场景的丰富性、育人过程的生动性与育人成果的合度性的统一,从而使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进程并最终实现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果。
(作者单位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