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国教育报、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推出的《冬奥课堂》系列直播课第六期上线,节目组邀请教育和体育界嘉宾,解读冬奥,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理解奥林匹克文化,了解冬奥项目,走进冰雪运动。

如何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北京冬奥会融入了哪些东方美学元素?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结合冬奥契机进行体美共育?聚焦体美融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体育博物馆副馆长黄金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做客《冬奥课堂》演播室,由本报记者武冰洁主持,与数十万线上观众回顾冬奥,展望未来。

延续顾拜旦将艺术与体育融合的理想

记者:从“虎虎生威”到“年年有余”,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折柳送别”,无论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北京冬奥会都给全世界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记忆。在本届冬奥会中,艺术以哪些形式参与其中?我们应如何理解奥林匹克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马赛:奥运是一场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欢聚一堂的盛会,而艺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历史悠久且不可分割的渊源,它们是历届奥运会的“黄金搭档”。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认为,在体育与艺术的互动中能培养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一个具有艺术审美感的人更能体验体育运动之美。在北京冬奥会中,丰富多元的艺术元素大放异彩,比如可爱的吉祥物、精美的比赛场馆、特别的火炬设计,比如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音乐、舞蹈、多媒体光影秀、合唱、花表演等,这些无疑都凝聚着主办国的办奥理念和文化审美,是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本届冬奥会在为公众带去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顾拜旦将艺术与体育精神融合的理想。

黄金: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是体育运动,但它不只限于运动竞技。顾拜旦曾说,体育运动必须创造美,并为美提供机会。事实上,奥林匹克艺术比赛(也称缪斯五项艺术比赛)曾经也是现代奥运会的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的和艺术的。”顾拜旦为实现奥运与现代文化艺术的结合孜孜以求,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比如《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必须制定一项文化活动计划,文化活动计划至少必须贯穿整个奥林匹克村开放期间。”这项规定延续至今,体现了体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奥运会上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本届冬奥会的开幕式、吉祥物、场馆建设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东方美学设计风格。请两位嘉宾分享在奥运会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中华文化艺术瞬间”。

黄金: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最,在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双奥之路中华体育文化展中,集中展出了错金银雕饰龙虎承弓器(战国)、青釉堆塑骑射陶壶(汉代)、三彩奔马马术俑(唐代)等重量级藏品,还有新疆阿勒泰地区用毛皮制作的雪具、李佳军夺得中国冬奥会男子项目首枚奖牌时使用的冰鞋等珍贵馆藏。可以说,北京冬奥会为国人了解中国体育发展脉络、感受体育的文化与魅力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中华文化元素中,体育图标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篆刻与汉字相互融合,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体育图标是冬奥会的标配,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用简练的符号、奔放自然的风格,将中国传统美学、汉字悠久的历史和奥林匹克完美结合。同时利用动画技术让体育图标“活了起来”,使传统的篆刻艺术充满了新时代的活力,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精彩的中国文化瞬间。

马赛:蹴鞠、捶丸、冰嬉、马球、射箭……我国古代就有许多表现体育活动的美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很多经典的画面流传下来,可以说中国古代艺术与体育文化本就有深刻渊源。在本届冬奥会中火炬设计、奖牌设计、场馆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奖牌形象就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丝绸之路、航海文化、中华卷轴……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世界瞩目。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比,北京2022年冬奥会同样呈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但更强调对冰雪运动本身的诠释,体现出科技简约、绿色环保的特点。可以说14年后,我们在自我表达上有了更强的自信。我有幸参与了本届冬奥会主火炬台的设计工作,为了贴冰雪语言,团队将支撑结构设计成为流动起伏的“银丝带”形态,这是对冬奥会众多赛事项目速度、激情、节奏、跃动等特征的抽象表达,也是体育与艺术的交相辉映。这次参与奥运会设计工作,心理包袱小,对奥运精神的领悟也更加深入、纯粹。

利用冬奥契机提高青少年审美素养

记者:2021年5月,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会强调,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本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事关“两个大计”,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北京冬奥会,我们应如何理解体美共育?在实践教学中应如何实现体美共育?

黄金:“美盲”比“文盲”更可怕。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要成为艺术家、运动员,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从小感知到美,进而追求美。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以乐于付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而言,奥林匹克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的教育活动,在点燃孩子们对冰雪运动热情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发现美、提炼美、创造美的能力。“双减”和相关政策为体美共育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应当因地制宜开足开齐美育课程,在鉴赏、体验过程中完成美育培养。如何做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上好体育、美育课程,这需要每一位艺术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用心。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我们可以结合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利用冬奥会中优秀传统艺术元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此外,家长、学校、政府应该联手全面发力,共同营造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美育工作的氛围,统筹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加强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青少年审美素养和体能水不断提高。

马赛:我认为奥运会的核心其实并不在于竞技,而在于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促进全球青少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培养意义重大。在本届冬奥会筹备过程中,我们与北京冬奥组委会合作征集到了由全国各地青少年创作的优秀冬奥画作,为远道而来的朋友送上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暖心礼物。世界优秀运动员与中国孩子,通过一幅幅充满想象与美好祝愿的画作相连,互相传递真挚的友谊和对奥运的热爱,也为孩子们埋下一颗热爱运动与艺术的种子。

北京冬奥会虽然闭幕了,但是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对运动与美的追求会蓬勃发展。青少年不应只是整日埋首读书,强健体魄和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重要。“双减”政策很大程度上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校内、校外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应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自然、感受艺术。在“双减”背景之下,美育不仅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相关,也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密切关联。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和资源情况进行有针对的课程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美育活动。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为体育美育营造场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力和终身运动的好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