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民族之林。孰知东亚大地上的中华先民,亦多以强身健体、崇力尚武为荣。《吕氏春秋》载古代部落葛天氏曾“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种舞本身为了防止人民筋骨瑟缩,故以壮体疏气之舞以强健躯体。即使曾被人批评“四体不勤”的孔子,也是一名能够独自扛起城门拴上大木的力士。时人皆赞“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颇有一夫当关而万夫莫开之豪气。历史上,用各种形式的艺术来表现体育运动精神的也很多,比如《诗经》中在赞美军中壮士用御驾的方式来锻炼自身应变能力和操作战车的技术时,自豪地夸耀“驷介旁旁……河上乎翱翔……驷介镳镳……河上乎逍遥”。除了歌以咏志的诗赋外,以最具视觉表现力的造型艺术来表现体育运动也是古人常用的方式。战国铜壶上的采桑宴乐射猎纹、汉代画像砖上的角抵百戏、唐代壁画中的打马球图……一幅幅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图像与纹饰,都是中华先民崇尚体育运动的最佳写照。

如今,发源于古希腊文明的奥林匹克赛事已然成为全人类的一项财富。但鲜为人知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设立之初也曾设置过“艺术竞赛”这一项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顾拜旦在最初的设想中,就提出要将艺术与体育紧密结合,业余艺术家可以提交自己在建筑、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五个领域的作品,但作品的主题要与体育密切相关,优胜者将获得特殊的奥林匹克奖章。顾拜旦曾不无自豪地咏叹:“体育运动可被视为艺术的创造者和艺术创作的契机,因为它创造美,生活的艺术品——运动员。”为了践行这一思想,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夏季奥运会特地向世界知名画家、文学家、建筑师等发出邀请,征集相关艺术作品。意大利画家乔万尼·佩列格里尼的油画作品《冬日的运动》、瑞典建筑师安里·莫诺等设计的《现代体育场建筑面图》以及顾拜旦匿名发表的《体育颂》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的金质奖章。虽然1954年奥林匹克艺术竞赛项目因故中止,但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对于人类追求极限的雄心、对澎湃生命力的颂扬、对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弘赞,早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之初便牢牢地烙在这一运动盛会的基因中。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运动的竞技场,同样也是世界各地艺术的最佳角艺舞台。

秉持这一精神,中国在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也面向全球征集以奥运为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举办了相关文化艺术活动。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征集的100件公共雕塑作品,目前仍安置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赛区和朝阳公园等地,成为本届奥运会重要的人文奥运遗产之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秉持“共享、开放”的办奥理念,从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13名应征作者提交的1611件公共艺术作品中层层筛选出44件入围作品,最终由公众投票评选出10件最佳作品,装点在此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场上,将原本不够具象的奥运理念与精神,通过公共艺术这样一种足够“接地气”“重实效”的通道转为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文化语境。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强意志;艺术之美,亦可增知识,因而调感情。杰出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展现国家形象,弘扬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还能够为主办城市留下长期受益的有形遗产,助力城市实现高水发展等目标。如今,奥运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国际运动赛事的含义,而成为一个世界的文化仪式。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使得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这不仅能够激发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热情,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大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更应当善于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在各美本民族文化之美的同时,助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时代文明的到来。

(作者张 瀚 王泽红单位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