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全国第五次文化馆评估定级结果,由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和体育中心运营的光明区文化馆首次参评便获评国家一级馆。作为区级文化馆的光明区文化馆主动申请按照地级市馆标准进行评估定级,成为深圳市新成立的4个(新)区中首个获得该荣誉称号的文化馆。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这是光明区文化馆筚路蓝缕绘就高品质公共文化蓝图的见证,是光明区进一步满足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缩影,也是光明行政区成立3年来加速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奋进号角。多年来,光明区文化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潜心文艺精品创作、创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力推动馆办文艺队伍建设、搭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等,多措并举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注入文化动能,为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提供“光明典范”。

提升温度 公共文化服务浸润人心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光明区文化馆总会迎来一批批文艺爱好者和“打卡”居民。据悉,光明区文化馆可提供公益培训、文艺展演、文艺赛事等15类公共文化服务,多方位满足辖区群众文化需求。自开放以来,该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高颜值的外观设施、丰富的活动内容、舒适的体验感受,已成为光明区的地标之一。

以此为中心,光明区文化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的“任督二脉”,创新探索文化馆总分馆制2.0模式。此前,该馆制定了《光明区文化馆服务联盟馆建设工作方案》,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已在辖区各中小学校、光明科学城展示中心、时尚生态谷等50个单位建立服务联盟馆,建成“1个区总馆+7个分馆+31个社区服务点+N(即50个联盟馆)”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以“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依托,光明区文化馆主动了解、对接新时代群众文化新需求,建立灵活精准的供需对接机制,提供更加贴心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光明梦想秀”群众才艺大赛、粤剧艺术周、“光明杯”全国手机摄影大展、“360°随手拍”等众多品牌活动,覆盖广泛、影响深刻、参与度高,深受广大居民群众好评。

其中,“光明杯”全国手机摄影大展是光明区首个全国范围的摄影赛事,已成功举办3届。2021年第三届“光明杯”全国手机摄影大展征稿历时3个月,共收到全国参赛者发来的1.3万多幅(组)作品,经专家初评和终评,共选出116幅(组)佳作,并应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邀请进京,于9月28日至10月11日在中华世纪坛展出。此外,2021年“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开设舞蹈、器乐、粤曲等32项艺术课程,共计1380堂课,免费服务、培训群众35340人次。据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培训采用“网络预报名+摇号抽签”的方式进行招生,每门课程都是征集市民群众意见而设计的,课程结束后还会组织学员集中开展成果展示,为群众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氛围,进一步滋养城市文化品质。

刷新高度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年来,光明区文化馆加大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生活作为文艺创作源泉,用心用情用功讴歌伟大时代,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据统计,2021年该馆创作的文艺作品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个、市级奖项127个,原创舞蹈作品《秋月·匠心》荣获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第十六届人口文化奖歌舞类三等奖。此前,该馆原创小品《原来我们很陌生》获得2015年第六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巡演剧目”荣誉称号;舞蹈作品《添丁祀》获得广东省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非职业组银奖;合唱《我像雪花天上来》《林海老人》获得2018年度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合唱教育大会“成人女声组A级合唱团”荣誉称号等。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光明区文化馆创作了歌曲《中流砥柱》,热情讴歌党,赞美新时代;馆办文艺队伍精心制作MV《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光明区红色历史文化、科学城风貌、文化旅游景点等为主要取景元素,组织馆办队伍明月合唱团以及区文艺工作者对经典红色歌曲进行再演绎,表达了对党百年华诞的深切祝福。

创作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离不开人才。正是光明区文化馆持续完善文艺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保障、奖励机制,不断夯实人才健康成长的沃土,才造就了大批文艺作品勇攀文艺高峰的繁荣盛景。目前,该馆拥有明月合唱团、中老年和谐舞蹈队、永和书社、青藤画社等多支馆办文艺队伍。其中,明月合唱团组建5年来,获得深圳市第四届合唱节金奖、深圳市第五届合唱展演成人组金奖、2017年第十四届中国合唱节成人女声组金奖、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人女声A级合唱团、“新时代之声”全国教师合唱节金奖等多项大奖。

挖掘深度 推动非遗活化创新

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光明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工作组深入辖区6个街道31个社区开展田野调查,并根据此次普查情况撰写了普查报告、调研报告及相关论文,为光明区非遗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辖区共有9项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线索性项目39项。

多年来,光明区文化馆充分利用文化馆扎根基层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系列活动。2021年,该馆举办“我们的节日”“非遗日”“非遗周”“非遗在社区”等系列活动55场,线上线下共吸引24.6万人参与。“我们的节日”——2021年光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线上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以“云探店”短视频的创新形式,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同步推出,引领9万余名群众“云上”领略光明区非遗风采和文化民俗。端午假期,该馆开展了非遗知识有奖竞赛、非遗微课堂、线下体验等宣传展示活动,送出千张电影券和百份非遗福利礼包;中秋假期,该馆开展以“中秋叹非遗,众享艺生活”为主题的中秋非遗课堂,带领市民群众了解非遗文化知识,学习传统工艺制作;新春之际,该馆利用线上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举办“非遗福包等你抢”和“闹元宵·猜灯谜”活动,通过线上展播宣传光明区非遗项目,邀请市民群众参与互动答题。

“光明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是希望以多样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光明区将继续重点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宣传推广好既有非遗项目,发掘更多更好的非遗品类,探索其丰富内涵,使之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

拓展广度 促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目前,光明区文化馆设有“光明区文化馆”官网和“光明区文化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两个数字平台,具备与深圳市数字文化馆、光明区政府在线兼容、互联互通的功能,可提供网络直播、信息发布、艺术欣赏、网上培训、预约、咨询、资源检索、大数据分析、活动报名、普法宣传、需求征集与意见反馈共11种数字服务。

在光明区文化馆官网可以看到,该网站设有走进场馆、非遗保护、文艺欣赏、线上活动等多个专栏。其中,非遗保护专栏下汇集了8个非遗项目的文字和视频介绍,市民朋友可在线上跟着非遗传承人了解和学习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与创作技巧;文艺欣赏栏目下设有数字资源子栏目,搭建了雅昌艺术图书数据库、深圳数字文化馆、设计师之家资源库等,内容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摄影、雕塑、工艺美术、设计、拍卖收藏等众多门类,以“图书+视频”的展现方式,让艺术之美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光明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化馆人手少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数字技术吸纳更多资源并整合到网络平台上,使当地资源和远程资源实现共享,可以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非遗资源被记录、保护和传播。”(张叶青 吴彦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