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采访业内人士,今日刊发对“旅游业7条”中“加强银企合作”政策的解读。

政策条目

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健全重点旅游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A级旅游景区、 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重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加大信贷投入,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企业案例

信贷支持政策覆盖旅游产业每个环节

成都宽窄巷子商业运营中心负责人 尼玛拉姆

贯彻落实成都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要求,落地落实《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成都银行、成都中小担、每经传媒等机构和各区(市)县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分类定向支持各梯度文创企业切实用好国家和省、市普惠金融低息贴息贷款政策,以降低资金成本。本公司将积极沟通并争取申请到该低息流动资金贷款。

2022年旅游业的发展依旧要面临许多困难,纾困扶持措施的出台可能会成为旅游企业的“及时雨”。《若干政策》涉及的纾困工具种类更多,涵盖了财税、金融、行政监管等多个方面;支持力度更大,尤其是针对旅游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解决了一大部分企业最为紧迫的现金流缺口问题,对于稳定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基本盘意义重大,这也是旅游行业全面复苏的“火种”和根基所在。另一方面,此次纾困政策覆盖的范围更广,从之前的旅行社行业扩大到了酒店业、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演艺业等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多个细分领域,几乎涵盖了旅游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业界声音

金融支持可偏向旅游综合开发企业和运营服务企业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开发运营专委会主任 林 峰

这条政策强调的是金融支持,除财政奖补外,金融帮扶成为解决文化和旅游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应重点服务两种类型企业,一种是旅游综合开发企业,一种是运营服务企业。

首先,政策对文化和旅游综合开发企业应强化和细化对重点项目的扶持。

疫情影响,文化和旅游民营企业在开发融资和到期还款方面,遇到很大困难,投资意愿大幅下降,很多企业已经没有资金和信心去推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建议加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以重点景区、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及与乡村振兴相呼应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主体,通过银行专项贷款和国有资金投资公司的运作,形成对开发型、提升型重点项目的支持政策,将这些政策与财税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进行结合,共同推动重点项目投融资。

这不仅能在旅游业低潮期突破旅游发展的瓶颈,还能刺激相关上游服务业的发展。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乡村振兴文旅设施有效统筹起来,推动各地旅游和乡村振兴稳步发展。同时,还能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有效带动规划设计、采购建造、文创设计等上游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政策要求,建立健全重点旅游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至关重要,融资需求库的建设和对重点旅游项目的扶持,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应给予指导,形成具体的扶持计划。

其次,政策提出对文化和旅游下游服务企业,切实加强银企合作。

疫情影响,旅行社、酒店、民宿、餐饮、文创经营、广告媒体等旅游业的下游服务业也处在非常困难的状态,尤其是供应链上的中小型旅行社生存最为艰难。加大信贷投入、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对于这些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类服务企业面临的困难不是开发资金难,而是经营现金流问题。在疫情影响下,积蓄消耗殆尽,缺少资金来维护正常运营,且贷款非常困难,他们需要的纾困资金是救命的钱,这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需要减免税费和银行短期贷款的补充与搭配,从支出与收入两方面解决问题。

从银行管理机制来说,运营资金属于短期信贷结构,这种短期经营型资金信贷,在现行银行风险控制下,是很难拿到贷款的。希望银行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机制,政府出台因为风险而受损的补偿机制,才能让下游经营服务企业的纾困政策落实下去。

总之,政府主管部门与银监会、保监会应细化财政资金、短期贷款和经营保险机制,在合理的风险控制下,来保障对旅游经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扶持落地落实

专家视角

用足用好金融纾困政策

银企携手共渡难关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宁志中

如何用足用好政策,缓解旅游市场主体债务压力,化解旅游业金融风险,是当前旅游、金融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的议题。

一是要用好“延还、降息”政策,缓解旅游市场主体还贷压力。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旅游消费升级,年来新建、提升的各类旅游项目数量快速增长,土地抵押、门票质押、小额信用等形式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剧增。部分项目开业时间不长,甚至有些项目尚处建设期。因此,银企应充分协商,要用好“延还、降息”政策,降低金融企业新增坏账的风险。

二是要用足“续贷、新贷和新债”政策,扩大涉旅主体受益面。随着“旅游+”的蓬勃发展,当今的旅游产业链不仅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酒店、餐饮、交通,还涉及零售等行业;旅游市场主体不仅包括大中型企业,更包括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甚至还有村集体企业和农户。各级政府应根据区域旅游业发展特点,积极协调,用足金融扶持政策,扩大“续贷、新贷和新债”受益面,拓宽各类涉旅市场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力保旅游产业供给链的系统安全。

三是发挥好货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稳定旅游市场长期投资信心。各类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具有投资规模大、收益相对稳定但收益期长等特点。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涉旅企业应重视旅游用地、设备与设施的产权化和资产化,有效增加信贷抵押物。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设法追加国有涉旅企业注资。另一方面,银行应发挥好货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创新信贷形式,采用中长期贷款为主、短贷改长贷等方式,扩大旅游企业贷款规模,缓解当期还贷压力,逐步建立与旅游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信贷模式。

旅游业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直接、最严重的领域之一。疫情常态化管控时期,旅游业仍处于复苏前期,用足用好金融纾困政策,推动银企携手共渡难关,既是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降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压力的任务之一。

(采写:于帆、张婷、李一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