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热点素材、搭配鲜艳色彩、创新图案设计……4月12日,山东省高密市的一处工作室内,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鹏正在电脑前进行文创设计。这个“90后”小伙子在12年前受家庭影响加入泥塑传承队伍。他告诉记者,自己入行时家里每年卖出“泥叫虎”泥塑不到2000套,2021年这一数字已变为5万套。至于原因,聂鹏总结为“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回归和民俗技艺的蓬勃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非遗事业走过了不凡的10年。各级党委、政府通过系统帮扶,进一步摸清了全省的非遗家底,还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探索出诸多模式路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许多非遗传承人的理念正变得更为开放和创新,推动非遗项目走出作坊、回归大众,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

经过数百年发展,聂家庄泥塑在新时代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件“泥叫虎”的制作完成,要经过制模、修坯、安哨等十几道工序,因为订单量越来越多,聂鹏开始将部分工艺外包。

“周边很多农户承接泥坯制作工序,后期加工由传承人统一完成。”聂鹏说,目前农户已深度参与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产品销售。一些乡亲热情高涨,会定期参加工作室组织的“茶话会”,讨论什么技艺应该升级,消费者喜欢哪些产品。

10年是山东非遗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全省各级非遗保护单位坚守人民立场,更加贴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不断释放项目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广大人民共享保护成果,增强人民群众保护传承非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在非遗资源相对更加富集的潍坊市、临沂市、台市,当地挖掘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业,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走出一条“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之路。

日照市探索“非遗+扶贫”模式,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传统技能培训,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草编用料都是这边常见的棕叶、蒲草,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学不会的技法。”在临沂市邑县大殿汪村,曾经的贫困户李玉兰通过参加当地文旅部门组织的草编技艺培训班,掌握了一门谋生新技能。她制作的草编工艺品,多次赴济南、青岛参展,年增收3万多元。

每个项目都是旅游IP

济南市商河县地处黄河下游流域,厚重的黄河文化为商河留下数不尽的文化遗产,鼓子秧歌便是其中之一。

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栾星记得,儿时逢年过节或者秋天庆祝丰收,乡亲们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跑秧歌,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现在,跑秧歌在商河成了受众最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小学校的校园、各村的文化广场、企事业单位的文体活动室,随处可见鼓子秧歌队伍。

“过去10年,我们仅参与鼓子秧歌培训的学生就有10万多人,全县超60所学校开设鼓子秧歌课程。”赵栾星说,鼓子秧歌已成为商河旅游的“金名片”。每年的花卉博览会、农业博览会、采摘节等现场,游客看不到鼓子秧歌队伍就不甘心。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独特的传承历史和发展特色。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山东多地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维,促进非遗项目与景区融合发展,打造兼具本土特色与时代内涵的旅游产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潍坊市青州古城,就尝到了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带来的甜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州有2200多年建城史,非遗民俗资源十分丰富。国内古城景区不少,怎样凸显青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当地党委、政府以“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方式,成立青州非遗艺术团,将具有表演质的体育竞技、民间传说、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在青州古城进行常态化表演,极大提升了景区人气。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健介绍,适应当下社会新消费惯,青州古城正提升多处非遗体验门店,以线下实景展示体验为主,配合线上营销,扩大青州非遗衍生品的知名度。

创新带来发展新盼头

非遗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和时代接轨。2012年至今,山东文旅部门推动非遗传承机制创新,推动非遗IP的跨界合作,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

泰安市利用本地的泰山茶制作技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产业。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当地建起420个茶叶种植大棚,承包给村民,免费提供生产物资和技术指导,让农户实现每亩增收1.8万元。

滨州市博兴县依托草柳编、老粗布项目,建立电商产业园,将残疾人扶贫工作对接传统草柳编产业,采用“培训班+基地+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年在线销售额达5亿元,先后带动当地200多人致富。

10年来,山东的诸多非遗业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紧盯项目的科学传承,山东还不忘强化非遗保护意识的宣传引导。

过去10年,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策划下,齐鲁大地大力开展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形成人人传承发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同时,推进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非遗小讲堂和传所,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培养专门人才,打造专兼结合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今年提出,要挖掘和阐释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发展非遗传统节日旅游。鼓励各地对非遗文创作品进行孵化提升,打造一批非遗旅游文创精品。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说,2022年,山东将加强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作出与时代审美相符的非遗产品,赋予非遗更加旺盛、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