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以中华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打造出一个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地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华诗词发展广受各界关注,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就中华诗词的价值、作用、写入文学史等进行探讨。专家、学者认为,中华诗词在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必然会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华诗词成就斐然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近年来,人们对中华诗词越来越重视,中华诗词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的陆续实施,民众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但由于一些原因,中华诗词在中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没有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全国政协委员林阳认为,中华诗词讲述了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将引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中华诗词学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历任会长钱昌照、周谷城、孙轶青、郑欣淼、周文彰的带领下,诗词活动不断开展、诗词创作者队伍不断壮大、诗词精品不断涌现、诗词知识不断普及、诗词书刊不断出版。尤其是2020年,中华诗词学会制定了《“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自觉把诗词文化建设融入国家文化战略,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大力推动中华诗词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中华诗词的创作与评论,秉持诗词与时代同行的理念,用优秀的诗词作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推动中华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中华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一直在不断发展,诗词创作日趋活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诗词发展迅猛,创作队伍达数百万之众,每天创作的诗词数以万计。但是现代及当代中华诗词却一直未能进入文学史,这对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当代中诗词创作的了解和接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当代中华诗词的经典化和体系化。大家认为,中华诗词在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必然会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推动中华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工作是开创中华诗词和中国文学史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
诗词入史是综合性工程
“自1949年以来,当代文学中的旧体诗词写作一直在延续,在不同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一领域成就最卓越和影响最大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以及一些文史名家的诗词。人们对他们的不少诗词作品耳熟能详,这些作品已成为当代旧体诗词领域里的经典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中华诗词学会编著的《当代诗词史》讲说和论述了当代诗词在不同时期的写作与成就,当代的旧体诗词写作作为文学创作的一脉,一直存在着、发展着。这种创作的走向与成果,在写作者和阅读者中不断发挥着作用、产生着影响。创作者用诗词抒怀表意,阅读者用诗词愉悦自己。通过旧体诗词这种特殊文体,都达到了一种情感与情思的抒发,获得自我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白烨认为,诗词入史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它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文学史中纳入诗词,把它看成是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新诗平等的文体,是文学史的一部分。第二,就是要组织有权威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来撰写当代诗词自身的发展史著述。第三,是从文学史作品参阅的角度来选编当代诗词中堪称经典的作品。
“诗词入史,既有紧迫性、必要性,还有重要性。诗词入史的要义,当然是敦请现当代文学史的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诗词文体的意义、诗词入史的必要。诗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文学现象,而且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一直在发展。这种文学写作或文学现象,既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追求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对中华诗词不能无视,应该在文学史著述里占有一席之地。”白烨认为,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诗词写作与新诗写作的互动,包括从传统诗词写作中汲取应有的营养,在诗歌创作和文学创作中实现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等方面都有意义。
保持语言的生命力
“文学史是开放性的概念,也应该是文化自信的概念。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现在仍在发展,而且极度繁荣。所以我觉得诗词在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文学史应该有容纳百川的气魄,文学史的书写在今天也应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和作用体现在4方面:队伍庞大;成绩不凡;在新时代彰显了文化自信;讲中国故事、抒中国情怀不仅是新诗的事,也是诗词的事。
“建设现代汉语文学的优雅文学语言,向文言文学习自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文言文在几千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锤炼而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语言系统,它凝练、精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应该被现代文明彻底抛弃,特别是它作为一种语言,其精致、典雅的品性,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应该成为打造现代汉语优雅文学语言的基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表示,所幸的是,文言文并没有被彻底抛弃,它一直存在于中华诗词的创作之中。中华诗词的创作仅从语言的角度说就有很大的功劳,它让文言文一直保持着生命的气息,它也为文言文如何与现代相适应、相融合保持了一个虽然狭小但很可贵的通道。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就是贺绍俊要从语言角度强调中华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之所在。
贺绍俊认为:“入史,意味着我们重视中华诗词保持文言文生命气息的功劳,并通过对这一功劳的总结和研究,为文言文的精华如何进入到现代汉语系统来开辟一条广阔的渠道,从而也培养起一种建立现代汉语优雅文学语言的自觉意识。”(本报记者 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