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批流量演员占据银幕、荧屏中央,在壮大了演员队伍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冲击了健康的从业环境,甚至出现流量造假等恶劣现象。于是,批评流量的声音竞起,及时、有力地指出并推动解决问题。
有意义、有见地的批评,大都准确区分了“流量”一词的不同含义。流量很多时候意味着资本运作逻辑,即靠话题炒作打造偶像,靠粉丝经济迅速变现,偶像可以批量推出,流量红利于是连绵不绝。在这场生意中,业务能力、作品质量从来不为资本所关心。人们担心的流量带偏审美、破坏行业氛围等问题,都是在这个层面上探讨流量的,这类流量当然应该批评。
然而,流量显然还有其他含义,即演员依靠水平高超、能力出色而获得广大观众认可,拥有众多拥趸。这样的流量演员也同样拥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话题带动力,只是靠的并非炒作,而是实力。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说明市场、观众的筛选机制、鉴别能力良好,应予点赞。
大约是因为行业、观众对前一种意义上的流量深恶痛绝,因而批评的声音总是获得许多人的支持和称赞。久而久之,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以批评流量为职业的博主、up主,他们的策略通常是不区分流量的含义,一律以极端话术予以批驳,其间固然有歪打正着,但也有大量误伤、“尬黑”,甚至为了批评而故意曲解相关作品桥段的原意、抹黑相关演员的形象,而不同意见的沟通、商榷,又往往成为他们下一轮无差别打击的靶子。对他们来说,靠“尬黑流量”博眼球,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量密码。
文艺批评应当实事求是,对大发流量之财、业务不思进取的演员,当然要批评,但对于粉丝众多同时演技一流或进步很快的演员,还是应该根据事实而给予鼓励和引导,流量不应该成为与生俱来的原罪。不加分辨地认为高流量必然等于低质量,其思维水平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并无二致,同样机械化、简单化,都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种看法也暴露出论者对市场现状并不了解。近年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网剧,都涌现出许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既外貌出众又实力雄厚的演员,观众、市场的眼光越来越准确、高明。非要把高流量与低质量强行捆绑起来,也是对市场与观众的不信任、不尊重。从这类刻板印象出发、未经过审慎辨析和检视的所谓“批评”,难以为文艺事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沦为一种新的破坏元素。
当然,一见“流量”二字就想也不想、“一棒子打死”的博主、up主,也未必就怀着怎样严重的刻板印象,他们也许只是感到,这类极端话术能够带来利益,骂流量是他们的工作,目的恰恰在于博流量。对此,笔者想提醒一句:如果一份“工作”不是基于事实、理性和尊重,甚至会对他人、对行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还是不要再做了吧。(夕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