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合唱《沂蒙山小调》、红嫂故事情景剧《永远的新娘》《战地托儿所》……5月2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联合多家单位打造的沉浸式情景剧《歌声里的红嫂》在该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山村剧场首演,通过情景化展示及声、光、电等舞台手段,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五一”假期,山东倡导“非必要不远游”,以“近”享山东好时光为主题,推出“慢享城市”等七大类主题产品,本地游、近郊游、乡村游等受到游客欢迎。革命老区临沂市积极响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红色遗址遗迹众多、红色文旅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出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新场景和各类优惠活动,丰富假日供给,传承红色基因。
在革命战争年代,临沂沂南曾涌现出“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为实现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该县打造了红色文旅聚集区“常山模式”,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在位于常山庄村的红嫂家乡旅游区,红色沉浸式演艺包括山村剧场和情景小院演出两部分,已推出《沂蒙四季·红嫂》和《妇救会》《民兵连》《识字班》等多部剧目。
“‘五一’假期,多部情景小剧常态化上演,我们的团队还于近期打造了《一碗米粥》等新剧目,不断丰富演出内容。” 山东沂蒙红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熙鹏介绍,截至目前,景区山村剧场已演出近20场,观众近2万人次;情景小院演出近千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这些演出剧目还在短视频平台走红,通过线上引流,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慕名前来景区打卡。
“五一”期间,红嫂家乡旅游区举办了第二届红色文化旅游节,上新个性化文旅活动。当地发挥作为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取景地的优势,创新推出“展板讲解+沉浸情景体验”相结合的红色文化导览模式,在进行常规讲解服务的同时,引导观众“还原”红色影视剧的拍摄场景,近距离体验影视经典的诞生过程。
寻找与革命英雄有关的连环画、分析红色邮局珍藏信封里的历史线索、学习红色知识并答题……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推出了山东首个以剧本推理、角色扮演为主题的沉浸式红色教育项目《淬火成钢》。该项目融推理解谜、实践体验、革命故事再现于一体,让青少年强化动脑、动手能力,协作完成比赛任务,通过各类角色扮演深入了解英雄人物的心路历程,从对历史事件的“参与式”学习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临沂市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教学培训科科长袁金凤介绍,今年“五一”受疫情影响,在研学游、团队游暂停的情况下,《淬火成钢》项目暂缓与游客见面,但来到中心所属的多个展览馆、纪念馆等,仍能体验多样化的党性教育。比如,在讲解“前河湾整军”等大事件时,会穿插快板教学内容,展现这些光辉历史的来龙去脉;讲到沂蒙人民拥军支前时,讲解员会进行红歌教唱等活动;在陈毅、张云逸旧居,还会通过短剧演出形式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2021年,该中心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日均讲解30多个场次。
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讲解员高月间或在沉浸式演艺中客串演员。她坦言,行进式体验、闯关式参与打破了“你听、我讲”的被动式传播,让红色故事亲切、可感,显然比传统的讲解方式更受欢迎。今年初发布的《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超过40%的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点在于沉浸式体验,这为临沂多地探索引入沉浸式项目提供了参考。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进一步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扎实推动业态融合,助力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除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业态外,围绕弘扬沂蒙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还创作推出了现代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儿童剧《沂蒙妈妈》等舞台精品,打造了串联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资源点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多措并举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火”起来,让红色基因传下去。(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