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对于中国陶瓷而言,是对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也是在这一时期里,日本最早的瓷器——肥前瓷器创烧成功,为争夺瓷器贸易在东南亚和欧洲的国际市场,中日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两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此消彼长,很多经验或教训值得借鉴和反思。
明末清初的
中日瓷器贸易竞争
明末清初,中日两国都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向国际市场出口瓷器,中国瓷器贸易异常繁荣,仅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向欧洲出口瓷器数百万件,还专门面向日本出口“古染付”和“祥瑞”等定制瓷器。
日本瓷器出口始于17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出口,拉开了中日两国瓷器贸易竞争的序幕。由于明清更替之乱、清军与南明之战、三藩之乱等的影响,致使中国陶瓷产业陷入萧条,外销瓷产量骤减,加之清初颁布的禁海令、“迁界令”等海禁政策,也大大限制了瓷器的出口。与此同时,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模制成形、乳钉支烧、彩瓷制作等先进的中国制瓷技术,使得日本制瓷技术得到迅速提高。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让日本仿制中国瓷器以填补中国外销瓷骤减带来的市场空缺,于是日本瓷器作为中国瓷器的替代品,在国际市场上侵占了大量原属于中国的市场份额,逐步占据了优势地位。
17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趋于稳定,加之海禁政策的取消,瓷器生产得以恢复,以景德镇民窑为代表的中国瓷器迅速夺回东南亚市场,并通过了解欧洲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在日本瓷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等方法在欧洲市场与日本瓷器展开角逐。同时,日本瓷器的价格过高、质量下滑等弊端开始浮现出来。至18世纪50年代,中国瓷器出口进入鼎盛时期,最终于18世纪80年代力压日本瓷器,占据国际市场。
日本在最初占尽优势的条件下,却在竞争中败给中国,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除了制瓷原料、制瓷技术的限制导致产品质量不好、产能不足等客观因素外,两国一些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也是瓷器竞争中国胜利、日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为瓷器发展奠定基础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社会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经济交易活动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诚信就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反对通过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不义之财,要求人们所卖商品不得造假、公平买卖,形成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因当时尚未制定约束,只能通过行业规范等促使人们践行诚信,以晋商票号制度为例,商户将金银货币交给票号,换取汇票进行汇兑流通,其中蕴含着双重诚信要求,既要求票号要对客户诚信,按协议向客户兑现承诺,也要求票号内部员工要对东家诚信,使东家、员工与普通客户都成为诚信机制的重要一环,此种诚信机制的确立使得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瓷器贸易中,因中国恪守诚信,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和信任。反观当时的日本,则在瓷器贸易中出现了各种失信行为,如知道荷兰东印度公司急于购买后,日本瓷器商人开始变得傲慢并哄抬价格、瓷器数量不够,为蒙混过关而故意延迟交货,让对方没有时间验货等,引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极大不满,甚至出口残次品,使得日本瓷器在欧洲市场的信誉一落千丈。
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性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创造性和创造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当变则变、常在常新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热衷于创新的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易》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奠定了中国人崇尚创新的思想基础。《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是强调不仅要勇于创新,而且要持续创新,足见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创新精神,一方面表现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一直力主变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使中华文明屡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包容和合,兼容并蓄。创新往往需要不同的思想、不同文化的交流,需要在古今中外不同文明的基础上进行超越。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盛况。汉代以后,佛教文化传入并与儒教、道教不断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儒释道基本思想文化格局。明末清初,随着中日瓷器贸易竞争的深化,中国曾一度对日本瓷器进行研究和仿制,但并非一味照搬,而是在日本瓷器的器型和纹饰上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好地诠释了我国兼容并蓄的创新传统,也正是中国陶工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中国瓷器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纹饰上都超越了日本。
工匠精神是我国古代工匠群体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工匠素有“尚巧”的精神和“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手工业时期,工匠运用自己精湛的技艺谋生,一位工匠就可以包揽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销售和服务等全部生产过程。同时,对自身的职业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不断探索中逐渐使自己的作品臻于至善。《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巧”意味着技艺高超、经验丰富,并非工匠对产品外形和技艺的粗浅模仿,而是在掌握代代相传的技艺之后,运用自身创造性构思进行的创作。
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分工也十分精细,素有“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之说。既要有对上手工序劳动成果的充分尊重,也要有对下手工序充分的责任意识,要求做好本职工序操作,不留缺陷。许多工匠从少年学徒开始,穷其一生专事一项,使得每一位工匠都能做到精益求精,表现出精湛的技艺,从而使中国瓷器的精美享誉世界。日本瓷器的纹饰绘画水平虽然也不错,但与中国相比,在细节处理、表现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势必导致日本瓷器在优胜劣汰的贸易竞争中败北。
中日瓷器产业
竞争带来的启示
在中日这场瓷器贸易竞争中,中国的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文化传统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软实力作用。当前,应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诚信体系,使诚信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软实力作用可以继续发挥。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应该继续深入挖掘,使其在现代产业竞争中继续发挥作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工匠精神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精神源泉,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已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仍需深刻把握传统工匠精神,努力探索、传承和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匠精神,并促进社会各行各业认真践行,使我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得以创造辉煌文明的法宝,也必将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作者刘金宝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本文由2020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试验区建设背景下的陶瓷文化交流研究——以17世纪至18世纪中日陶瓷文化交流为例》(20LS0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