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作为中国工业重镇,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国内第一批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柳州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科学施策、锐意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的“柳州路径”,为城市留下一抹“工业乡愁”。
高位推进,全面普查
2006年9月,柳州将“充分利用柳州市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积极保护、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的战略决策,写入了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高位推进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柳州有着100多年近现代工业历史,是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切面,保护工业遗产对城市文脉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原柳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柳州工业博物馆原工程指挥部执行指挥长李乐年表示,作为广西工业的“心脏”,柳州承载着祖国支援边疆建设、南国边疆地区工业发展的深刻印记,这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
2008年,柳州市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契机,由柳州市文化、工信等部门牵头,成立工业遗产普查小组,对全市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开展了普查工作,编制完成了《2008年柳州工业遗产实录》。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立项“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课题,由柳州工业博物馆专业人员具体执行。课题组经过严谨的实地调查、资料整理研究和征求意见等流程,成功编制调研报告、《2021年柳州市工业遗产实录》及《柳州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建议稿)》等。
课题组成员、柳州工业博物馆文博馆员周文婷表示,研究人员对柳州市87处工业遗产现状进行实地核查,走访市区六大工业园区,清晰梳理了柳州市不可移动工业遗产的分布、结构、性质、保存状况。
普查和调研结果显示,至2021年底,柳州市工业遗产可分为五类,包括:已纳入保护的;遗产所属企业发展至今,工业遗产按原用途延用的;关停、破产后拆改为其他用途的;尚未纳入保护待处置的;可纳入“预备工业遗产”进行预防性保护的。
“我们开展工业遗产调查研究,让文保部门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为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莉表示,通过工业遗产调查,柳州文保队伍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升,扩大了文保知识受众,引起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广泛关注。
科学施策,分类保护
2009年,柳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文化建设十大工程”的决定,柳州工业博物馆项目位列其中,目标是打造柳州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
“结合普查结果,柳州市并未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都在遗址原址上进行。”周文婷表示,从工业遗产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个方面,柳州市重点推行了“博物馆”和“文创园”两套保护利用模式。
2011年,在柳州市行政文化中心,择址柳州第三棉纺厂旧址、园区面积11万平方米的柳州工业博物馆建成开放。馆内收藏工业遗产文物3万多件(套),涵盖18世纪以来从传统手工业到近现代机械工业,包括全市各相关企业、单位、个人生产和使用的大中小型工业设备产品、文献、档案、照片、视频等。
“博物馆模式”正是以“柳州工业博物馆”为代表。这一模式将不可移动工业遗产中尚存的机械设备、生产生活用具等可移动工业文物,统一通过捐赠、购买、租用、代管等方式移出,纳入工业博物馆进行集中保护、利用与展示。
“企业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停产的产品以另一种不同的形态成为工业遗产。”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曾飞云表示,2011年,柳州正式启动博物馆群建设,五菱柳机企业博物馆、柳州牙膏博物馆、柳钢展览馆等以“企业+”为概念打造的企业博物馆不断涌现。
2017年,柳州工业博物馆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标志着这一工业遗址利用与工业文物保护双赢的“柳州工业博物馆模式”得到了认可。
“文创园模式”以“柳空文创园”为代表。这一模式主要针对已纳入保护或者停用、闲置的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对其原址进行“规划—保护—开发利用”。
始建于1958年的柳州空气压缩机厂(简称“柳空”),是广西“二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曾是中国机械技术史上的一面旗帜。2013年,该厂改制重组后迁入新厂区,老厂区的生产功能废弃。李乐年表示,柳空老厂区保存完整的生产空间、建构筑物以及设备等,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我国西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建设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9年,柳空文创园项目开建,由柳州市文旅集团投资11亿元,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将柳空老厂区改造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东方梦工厂”,工业遗址变身集艺术创意、影视产业、工业主题配套为一体的文创园。
在推行两种保护模式的同时,2013年,柳州市开始将柳州铁桥、柳州市电灯公司旧址等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列入《柳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它们的使用、修缮、保护开始有法可依。至2018年,柳州已公布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共64处工业遗产被正式纳入保护范畴。
之后,柳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重要文件,对市内闲置的工业遗址进行了宏观部署,逐步将其打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工业遗址公园等系列文旅综合体。
社会参与,创新业态
成立于1966年的柳州电子管厂破产后,爱好收藏的柳州市民罗声亮买下了厂房的产权,并将它改造成柳州版的“798”,取名“石尚1966”,使这片工业遗迹成为新的文化景观。2014年,“石尚1966”获评广西首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采用‘以旧做旧’的方式,尽量保留工业建筑的风格特征,使之既有工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时尚风情。”罗声亮表示,为了保护和维持园区风格的统一,“石尚1966”对进驻园区的260个商家业态进行了限定,只允许奇石等艺术品交易、民办博物馆、艺术创意者、艺术沙龙酒吧、展览馆等文化商家进驻。
与“石尚1966”的扁平化经营不同,柳空文创园的发展经历了“三部曲”,第一步是完成空间艺术化重塑和景区化打造,第二步是实现业态创意化发展和多元化培育,第三步则是进行活动化营销和常态化运营,通过聚集人气带动文旅消费,做大文旅经济。
“推动柳州从‘工业生产销售’向‘工业文旅生活’转型,让工业旅游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柳州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柳空文创园以文化创意为引领,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培育工业研学、文创孵化、剧院演艺、影视娱乐、艺术培训、商业休闲等多元业态。
2021年12月,“柳州空气压缩机厂项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广西首批国家工业遗产。
柳州工业博物馆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博物馆,丰富游客体验,2021年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柳州市联华印刷厂旧址经过保护性修缮,展示联华印刷厂革命斗争史和中共柳州地下党简史,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2021年,柳州发布包括工业遗址游在内的5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创作音乐剧《致青春》车间版,在车间里讲述柳州工业发展故事……柳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呈现出联合纵横的崭新局面。
“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红色教育、文艺创作展演等有机结合起来,让老遗址焕发新活力。”刘莉表示,目前,柳州正在制定《柳州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将整合多方力量,利用废旧厂房赋予文旅和商业内涵与业态,以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实现工业遗产的利用式保护。(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