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4年来,我对“教学相长”的“教”的理解,读音从四声到一声(“教”读四声,强调指导、训诲;“教”读一声,表示传授知识与技能)。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和学都让我成长,让我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打磨课堂+提炼沉淀=塑造风格

回首教学初期,我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喜欢我这位教师继而喜欢上我教的这门课程——“我即语文”。

模仿是主调,借鉴是良方。当时的我听到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回来马上细嚼慢咽;看到杂志上的好课例,赶紧在自己的课堂上实验;甚至外出参会听到几句理念,也能挤出“营养”来。

年轻教师有一个共弱点,那就是备课时轻视对文本的研读而将重心全部放在教学设计上——重视怎么教,却忽视教什么;关注教学设计上有什么亮点,而不去深度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记得一次地市教研员来听课,当教研员指出我在课堂上讲得过多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年轻教师上课的通病——恨不得把所有都告诉学生。正是因为缺少对文本的研读、对学情的了解、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梳理,才会导致教学缺乏取舍、无法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青年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备课时不能把教学目标形式化,要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认真研读文本,一点点板毛病。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打磨课堂、提炼沉淀,从而塑造风格。

问题意识-惯思维=深入研究

2002年,面对当时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方法,我主动申请上市级公开观摩课。在《生命生命》一课的课堂上,我创新地让学生自主选取语句赏析,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之后,我代表地市参加了河南省优质课大赛,在市教研员给我磨课的过程中,我逐渐懂得,课堂不是单纯要让学生喜欢,更要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文中读出作者、读出自己。

多年的从教经历,能积累教学经验,但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惯思维。青年教师如何避免惯思维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对策就是不断反思,不断开拓边界。上公开课、参加赛课,其实就是在反复“照镜子”,要逐渐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过程要做到“四清”,即板块让环节清晰(诗意不随意)、活动让学清楚(真实不老实)、线索让设计清新(简约不简单)、亮点让思考清醒(轻巧不轻浅)。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三做”“三别做”:做有心人别做空心人,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怎么学;做设计师别做搬运工,考虑怎么新,更要考虑紧扣素养点;做观课者别做授课者,考虑怎么上,更要考虑怎么更有效。

坚持不断地探索和深入研究才能避免陷入教学瓶颈期。2018年我开始接触审辨式思维,探索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语言学用为抓手,以审辨思维为支架,以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深度学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思维训练是课堂优质教学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应注重在学用语言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辨思维,指导学生思辨阅读,尝试写作教学序列化和高阶思维培养的专项研究与实践。

朴素教学+工匠精神=拔节成长

教书二十余载,我时常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该站在哪里?

第一,教师要站在教材之上。教师应对教材有加工整合的意识。如:比较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课,应把内容或写法相或相对的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结合两文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根据课标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达成学目标。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借此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第二,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有针对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学生学的起点就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据以进行课堂讲解的出发点,包括知识起点和学生起点,也是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的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即学生学这些新内容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和经验积累情况。教师应在两者之间构建学生的最发展区,据此调高或调低教学起点。

第三,教师要站在学生的心中。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找到学生心灵和课程内容在这节课的契合点。比如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整个内容都与探险、英雄有关,教师在教学时,如何准确把握学生与该单元课程的情感共鸣点?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不言而喻。对英雄的态度与情感,就成了学生的兴趣触发点。英雄值不值得被崇敬?英雄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从英雄身上获取哪些人生的智慧,从而成就我们自己的卓越人生?这就是学生和课程内容、教材选文在这一单元的契合点。

第四,教师要站在学生活动中。很多青年教师不注重设计教学活动,认为学生学活动的随机往往会导致课堂低效率。为了增强活动的有效,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活动视为同样重要的两大块主要内容。师生的活动应该互相配合,共同走向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师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推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身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身后,帮助学生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学上遇到的困难。当讨论没有必要进行的时候,教师可以终止讨论;在讨论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支支招,或者点评一下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反思,让讨论深入下去。教师既要不干扰学生的互动,也要为自己留下充分的智慧空间,让学生做风景,自己做背景。

教师应实实在在回归教育本源,践行朴素教学理念。教师要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节课,精益求精,努力做到“三实”。

努力做到问题真实深邃。要避免伪问题伪对话(没有探究价值、没有激发思辨),提出突破表层感觉的真问题,对学生的初始感知有所触动有所冲击;要避免文本表面滑行,提出进入深层思考的问题。

努力做到研读扎实深刻。要避免搜现成课件和案例而丧失对教材原始状态的解读,研读必须读出自己的真见解;要避免局限于对字句段的赏析而丧失对全文写作技巧的语理分析解读,研读必须读清、读透作者的思路。

努力做到教学踏实有效。每次上课前后,我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带学生去哪里?我如何带学生到那里?我是否已带学生到达那里?每次备课时,我也不断提醒自己做到三个侧重:要侧重高阶思维训练,避免不能探底学生的最发展区;要侧重学生整体训练,避免仅有个别学生参与和碎问碎答;要侧重学用语言活动,避免识记教学,从而实现围绕理解的教学。

推荐内容